【明報專訊】打開鐵閘,踏進尋常百姓家,有父母天冷時身穿羽絨,幼女卻沒披外套,也有家媞’a狗糞。52歲的瑞燕多年來為防止虐待兒童會當義工,上門探訪家庭,見盡城內冰冷,也細聽家長育兒之苦。這名媽媽滿腔溫柔話語,但往日照料兩名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子女,也曾按捺不住怒火,狠摑兒子。那一巴掌,使她悔疚至今。如今,她繼續走訪各家庭,盼令更多父母懂得愛護子女。
明報記者陳柔雅
約26年前,瑞燕滿懷喜悅迎接第一胎,兒子滿月時,家翁突然中風。她終日穿梭醫院與家,漸覺乏力,亦抵受不住照顧兒子的壓力。有日,她抱6個月大的兒子在街上踱步,走到了防止虐待兒童會的中心,終找到喘息之處,卻沒意會到這一步對往後人生的影響。
子讀寫障礙 女亞氏保加症
約兩年後,瑞燕的兒子確診讀寫障礙,幼女亦確診亞氏保加症。兩人一動一靜,女兒難專注,情緒波動,兒子則封閉在自我世界。這邊廂,她痛罵兒子,轉過身便壓低聲線,溫柔安撫女兒。
那段漫長日子,瑞燕每日儼如打仗,從起H一刻便要與子女角力。每日她執茖鄐l的手,逐筆逐畫教他認字寫字,也安撫他對自身能力的不安。
常半夜哭醒的女兒,也有種讓人費解的執念,曾連續28小時不吃不喝,又突然躺概|渠「抗議」。兩母女常站在街頭僵持,對罵後流淚對望,有時瑞燕無計可施,只好抱緊女兒,待她靜下來。
自己從未被打 以為不會打子女
但人終究也有情緒。有次女兒3歲時失控揮手打瑞燕,瑞燕忍不住還擊,將她推倒在地受傷。
瑞燕出身幸福家庭,父母從不打她,她以為自己不會打子女。直至一天,其子6年級時在學校與同學衝突,回家後堅拒認錯,母子倆吵得面紅耳赤,瑞燕一怒之下,狠狠打了他一巴。那一刻,在旁的丈夫和女兒呆了,丈夫激動問「你打聾鼳\點算?」
兒子臉上紅腫很快消退,瑞燕事後亦有說「對不起」,但至今仍忘不了那一巴掌。回首,她悔疚用了暴力,有感當刻只為了渲泄情緒,「打(子女)其實幫唔到件事,他們也不會明白」。「我不想他們有陰影,不想他們恨我,不想他們記得曾被媽媽打。」那一巴掌的痛,令瑞燕決意不再打子女。
「不做義工,就做個案」
瑞燕自1993年在防止虐待兒童會當義工,學習正面管教方式,再教導其他家長,不少虐兒慘G亦使她反思,提醒她不可再犯。「我不做義工,就做(虐兒)個案家庭」,瑞燕多次重複這句話。當義工後,子女不聽話,她嘗試懲罰他們不可看電視或用電腦,她自己也曾改打兒子的毛公仔發泄。
接納不足盡力教 灌溉關係
在別人眼內,一對子女也許很難管教,但瑞燕卻數算出多個優點,欣賞兒子善良、女兒聰慧。千帆過盡,她說已接納子女的不足,家長亦要明白自身限制,「只能盡力教,盡力對他好」。
子女轉眼長大成人,但仍記得那一巴。瑞燕打趣道,這已成為當義工時的教材,寄語父母思考「(打子女)真是的為了他們好,還是只為了自己?」
瑞燕堅拒相信「不打便不能管教」,沿途雖跌跌碰碰,但她說這份堅持,今天漸栽種成花,換來更珍而重之的關係,子女仍會從後擁抱她,「而非同一屋簷下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