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東版(多倫多) - Ming Pao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主頁    要聞     加國新聞     地產新頁     中國     國際     港聞     經濟     體育     影視     副刊    工商專業    股市行情  
即時新聞網 ·  醫事網 ·  車網 ·  樂在明廚 ·  置業頻道 ·  FAN club ·  分類網 ·  特刊專區 ·  香港股市行情
   
 
圖片
(圖:Joeie@「麻甩女子祖」facebook)
放大
 
(圖:Joeie@「麻甩女子祖」facebook)
放大
 
Joeie的中文名有個「祖」字,故將facebook專頁命名為「麻甩女子祖」,分享「麻甩」生活。(圖:蔡康琪)
放大
 
「當下.女孩」攝影展主辦者Terence(圖:蔡康琪)
放大
 
婆婆身 少女心——婆婆是展覽的起點。面對沒穿過的婚紗,很多長者躍躍欲試。她們像待嫁少女,笑得羞澀。(圖:攝影師Terence)
放大
 
療癒攝影——主角特意找Terence拍哭泣相片,她因家人患病情緒低落,卻無法排解。工作室不停播放小肥的《負親》,拍攝期間她一直掉淚,事後她感謝Terence「解放了她的心」。(圖:攝影師Terence)
放大
 
堅定眼神——這是Terence偏愛的作品,女孩眼神堅定有力。她來自馬來西亞,走訪不同國家工作。Terence形容她充滿想法,理解攝影師要求,鏡頭前展示不同個性。她最近定居澳洲成為畫家。(圖:攝影師Terence)
放大
 
水之舞者——梁菲離開香港芭蕾舞團,加入「水舞間」劇場,繼續綻放光芒。照片色彩濃烈,與場地其他偏向柔和的作品不同。(圖:攝影師Terence)
放大
 

其他新聞
視聽之娛:人生暗與明
投稿園地:照鏡子
書與人生:書海尋覓「我是誰」
博看世界:彼思動畫 虛實相合
古今破謬:對牛彈琴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文化專題:女神與女漢子 不是反義詞

【明報專訊】畫「麻甩」生活 插畫師心境變年輕

「喂,你有無『M巾』(衛生巾俗稱)?」不一會兒,衛生巾橫飛,由課室一隅拋向另一邊,男同學若無其事——這是「麻甩女子祖」facebook專頁插畫師Joeie的親身經歷。她於2017年初成立專頁,分享日常「麻甩」生活、跟閨密相處的趣事,以及中學集體回憶,不足一年獲3.6萬個「讚」,很多人留言:「這就是我。」中學生私下發信息建議插畫題材,如畫「鬼口水」、「邊緣人」等,她說心境變年輕是開設專頁的意外收穫。

Joeie頭髮及肩,皮膚白皙,眼大有神,貌似筆下人物。她念中學時已被同學形容「麻甩」,「超級10大麻甩女子圖鑑」就是她的寫照。她說話直接粗魯,坐姿東歪西倒,若男生扯她頭髮,她便會反擊拉扯對方的校服。校內有個不成文的傳統,女生離校準備公開試前,會結伴於男廁拍照留念。她認同「女漢子」與「麻甩」相似,形容言行近似男性的女生,行事獨立爽快,不拘小節;說話夾雜粗口、不時討論色情話題等。為增加異性緣,吸引喜歡的男生注意,她想過改變,後來覺得「麻甩」是天性,決定維持原狀。

性別特徵 不是天注定

Joeie讀大學時曾修讀性別研究,講師提出性別(特徵)不是天生,而是學習而來。她指着化妝品店舖的海報為例:「就像化妝品廣告,模特兒總是女性打扮。」她覺得大家都是學做一個女生,如母親強調「女生不可張開腿坐」,於是慢慢形成兩性特徵,男生可隨意敞開腿坐,女生則須雙腿並攏。她覺得香港社會風氣比從前開放,不再局限女性形象,如必須做家務、禁止外出工作等,「所以女生不以『女漢子』稱呼為恥,甚至以此為榮」。

不過,這種風潮或招致另一種歧視,「有些女生天生嬌嗲、娃娃聲,別人就覺得她作狀」。Joeie任職廣告公司,有名女同事說話音調「高八度」,初相識有些怕她,「但她的聲線天生如此,習慣就沒事」。網上曾掀熱話,討論「女神」與「女漢子」的分別,Joeie覺得「女漢子」的相反詞既非「女神」,亦非「真漢子」,而是充滿可能。「人本身獨立,有不同性情,現在剛好很多女生都『麻甩』,所以便衍生『女漢子』形容詞,其實沒什麼特別。」中學男性好友向她請教護膚心得,「他個性偏陰柔,我個性偏剛強,大家剛好合得來」,取得平衡就最好。

■送貼紙

現送出3份「麻甩女子祖」貼紙,有興趣的讀者請回答以下問題,剪下本格並連同姓名、電話和地址,於1月17日前寄《語文同樂》編輯部,地址詳見報章。或者可將資料連同答案傳至living@mingpao.com,信封面或電郵標題註明「索取『麻甩女子祖』貼紙」,經編輯部選出最佳答案者,可獲貼紙1份,名額3個。

問題:形容一個你喜歡的女生。

■知多?

傳統女性之苦

「給女孩一個家,就是嫁。」早年傳統餅家的廣告口號曾被批評輕視女性,將女性置於被動位置,「家」只能靠他人施予。中國古代「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女性活動範圍只有寢室,男性則可在家宅自由走動。東漢女文學家班昭《女誡》提出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限制女性形象。

■「女孩」是精神 無年齡限制

披婚紗婆婆 「女孩」攝影展登場

「女孩是種精神,沒有年齡限制。」攝影師Terence入行10年,鍾情人像攝影,於2017年12月舉辦「當下?女孩」攝影展,念頭源自「少女的心」──他遇上一個披婚紗的婆婆,笑得像個女孩。Terence 2008年參加義工活動,為長者拍攝照片。活動單位準備了各式服裝,但是大部分婆婆都鍾情婚紗,他猜想因為她們從前只穿過中式結婚禮服,故想一嘗頭披白紗的滋味。他第一眼望向婆婆,就覺得她笑得像個女孩。被問「女孩」的特質,Terence婉拒詳談:「我辦展覽不是為了定義女孩,我只想分享遇上的女孩故事而已。」

Terence師從著名攝影師、現已出家的葉青霖,葉青霖上課從不教技術,只分享溝通心法,強調「當下」。Terence親切,繞場一圈已跟幾名參觀者聊起天來,問他們最喜歡哪幅作品,對方又願意分享看法。展覽序言寫:「每當和女孩拍照,就像在聆聽她的故事,照片只是過程的副產品。」每幅作品刻意製成接近真實的人像比例,目的是拉近觀眾與相中人的距離,感覺相中人如在現場。每張相旁邊都配上短文,掃描二維碼,可觀賞相關的影片或聆聽他配上的歌曲。作品風格殊異:日系簡約,採自然光,模特兒長時間走山路不喊苦;色彩艷麗,情感濃重,舞者離開芭蕾舞台,跳入「水舞間」;沉實場景,特寫追夢人的堅定眼神。

攝影重在技術?還是溝通?

業界同行參觀展覽,常問起攝影技術,問Terence為何不把握機會,集中展示個人攝影風格,但他覺得正因為遇上的女孩獨特,故需以不同風格展示她們的個性。場地附近早前舉行中學校際朗誦節,他很意外不少中學生都對展覽有興趣,駐足細看,他覺得學生更明白自己的心思:展覽的重點是人,技術是次要。

「人們常說要把握當下,不過我覺得是那瞬間抓着我們。」Terence很喜歡電影《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Boyhood)這句對白,他期待未來還會遇上更多女孩,記下她們的成長一刻。他覺得「女漢子」、「女神」等稱呼只是標籤,「上網讀新聞見到這些字眼,較易吸引讀者」。所以,他的展覽只有「女孩」。

文:蔡康琪

圖:蔡康琪、Joeie@「麻甩女子祖」facebook、攝影師Terence

[語文同樂 第291期]

 
 
今日相關新聞
文化專題:女
文化專題:女神與女漢子 不是反義詞
[顯示全部題目]



引用明報

引用明報(加拿大)內容收費準則:(包括:報章,各類附刊,數碼及任何名下之內容)

文字:每100字(含標點符號) 30元
特別內容如獨家新聞,名家約稿等另按情況收費

圖片:每張50元
獨家,合成圖片,圖樣設計另議。

凡未於收費表列明之項目而屬明報(加拿大)內容者,引用者請先行查詢收費。

舉報剽竊內容獎勵辦法:

凡舉報可能剽竊明報(加拿大)內容者,若有關舉報能成功令明報(加拿大)追討有關費用,在扣除追討費用後,舉報者可獲有關金額的15%作為酬勞。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誠聘 , 待聘 ,
房屋出租  ,  招生  , 
服務  ,  買賣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