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皮夾鉗留病人頭內 6日後取出
【明報專訊】公立醫院在今年第二季(4月至6月)呈報13宗醫療風險警示事件,比今年第一季多11宗。當中有病人因血管畸形接受開顱手術,其中一個用以止血、長約1.5厘米的頭皮夾鉗不翼而飛,6日後病人接受電腦掃描,始發現該頭皮夾鉗被遺留在頭皮與頭骨之間,令病人要白捱多刀取出。有腦外科醫生表示,夾鉗呈藍色容易被辨認,認為事件罕見,對意外感到奇怪。
公院第二季風險事件增11宗
醫管局最新一期《風險通報》指出,有病人於公立醫院因腦部血管畸形而接受開顱手術,醫護人員6天後為病人做電腦掃描,才發現頭皮夾鉗(Raney clip)被遺留在頭皮下位置,要再開刀取出。院方檢討事件,指涉事夾鉗並非手術點算物件,建議把該夾鉗納入點算範圍。神經外科專科醫生陳達明表示,涉事頭皮夾鉗甚少遺留在病人體內,因該夾鉗體積不小,長度及半徑分別約1.5厘米0.7厘米,加上呈藍色,較容易被辨認。他說,醫生通常在完成腦部手術後,逐步取走頭皮夾鉗並縫合頭皮,直指「記憶中沒有醫生遺漏過(頭皮夾鉗)」。他續稱,該頭皮夾鉗應遺留在頭皮與頭骨之間,對病人無大影響,但體積不小,因此一定要取出。
另外,按重要風險事件類別呈報的個案則有11宗藥物事件,包括兩度換肝的43歲急性肝衰竭女病人鄧桂思死亡事件。另有一名心房顫動患者因持續胸部疼痛3日求醫,被發現患急性心急梗塞,醫生評估病人年紀大不適合作「通波仔」手術,為其進行血栓溶解治療,處方6000個單位血栓溶解劑。其後,醫生發現病人正服用薄血藥華法林,不適合做血栓溶解治療。由於病人凝血指數高於正常水平,需輸血漿治療。
其餘個案包括2宗病人自殺、1宗妊娠死亡及1宗不配合血型的輸血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