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禁交易 內蒙礦機大平賣
曾佔全球1/20產量 人員轉行做物流
位於黃河「几」字彎內的內蒙古鄂爾多斯市,近年不斷切換「身分」,廣袤草原趕上煤炭開發大潮,「煤都」一夜暴富;遍地起樓卻泡沫爆破,淪為有樓無人的「鬼城」;比特幣(Bitcoin)興起,因低廉電費被虛擬貨幣相關企業選中,「比特幣城」拔地而起,直至上月遭遇監管部門一紙禁令。
比特幣問世8年,價格飈升,炒風熾熱。鈔票靠印,比特幣則靠電腦「挖礦」,進行此工作的人就是「礦工」,工作地點即為「礦場」。由於運算複雜,普通電腦難以成功「挖礦」,現在專攻比特幣的公司都採用專業「礦機」,但耗電量極大。
電費低氣候好 政府歡迎
商業科技新聞App「AI財經社」報道,廉價的資源加上氣候和政策,都是鄂爾多斯成為比特幣礦場的重要原因。「礦場」逐電而居,靠煤炭起家的鄂爾多斯的電費是全國最低之一,當地政府2011年承諾發電成本控制在每度0.17元(人民幣,下同)至0.2元之間,電價控制在0.3元之內,而內地正常的工業用電價格超過0.52元。地多人少的鄂爾多斯還可為礦場提供租金低廉的大面積廠房。
氣候方面,鄂爾多斯沒有颱風、沒有地震、沒有洪水,平均海拔1400米,全年平均氣溫6℃,除了夏季短暫燥熱,大部分時間都保持涼爽,給礦場散熱提供良好條件。在政策上,鄂爾多斯市政府早已將雲端計算和大數據視為經濟轉型的重點產業,儘管外界認為比特幣與真正的大數據相差甚遠,挖礦並不需要太高的技術門檻,已經淪為資本遊戲,但地方政府依然對此敞開懷抱,因為巨大的耗電量和租金也可帶來收益。
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三垧梁工業園8座藍色鐵皮屋頂的廠房(圖),原本是名為「毅航」的礦場,更是當地首家大型比特幣礦場,高峰時「毅航」每年繳納上億元的電費、向當地政府繳納500多萬人民幣的租金。去年「比特大陸」接手這個礦場,《紐約時報》曾指,這是全球最大的比特幣礦場之一,佔全球比特幣日產量的近二十分之一。
經濟開發區稱只運作 不參與交易
焦兵(化名)不懂互聯網和比特幣,他2014年從電力公司到「毅航」負責管理工作,職責只是保證現場的用電安全和機器正常運轉,每月收入過萬。但近日風雲突變,8月1日起全球比特幣交易平台暫停充值、提現服務,上月中國監管部門決定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一刀切」,全面禁止平台交易和「首次代幣發行」(ICO),比特幣中國數字資產交易平台上月30日已停止所有交易業務。鄂爾多斯市達拉特經濟開發區上月底回應稱,經過核查,區內企業主要展開存放、運行礦機和代維護設備業務,並不參與比特幣交易。
焦兵不得不搬到包頭市,從事物流工作。內地二手物品交易平台「閒魚」亦已經開始有礦機出售。「比特幣城」或將再次成為鄂爾多斯的慘痛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