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智能手機普及,在香港幾乎人人都以通訊應用程式傳信息,為人父母者更難免要加入家長通訊群組,與其他家長密切聯繫、互通消息。在內地,一群農民工也加入了手機通訊的家長群組,藉此接收育兒資訊,學習關懷子女的方法,並透過手機視頻,及時了解子女在學校活動及生活的情G。
文:樂施會
圖:樂施會、資料圖片
在內地農村,很多父母為了生計離鄉別井到城市打工。由於城市的生活指數高,而且父母工時長無暇照顧子女,故把他們留在農村,由祖父母或親戚照顧,這群孩子被稱為「留守兒童」。
以往留守兒童被定義為「父母一方外出務工、不滿十八周歲」,國務院在2016年修訂為「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按新修訂定義做統計,內地留守兒童人數由6100萬大幅降至902萬,但情G仍不樂觀。
社交媒體提供育兒知識
留守兒童長期缺乏父母照顧,大部分生活在資源貧乏、教育服務不足的農村,甚至要負責照顧年幼的弟妹或年邁的祖父母,身心較難健康發展,對日後社交、學習能力、心理健康和生活質素或造成深遠影響。0至6歲是孩子培養「社交情緒能力」的重要時期,家長的陪伴和教育極為重要,近年科技進步,善用智能手機有助改善親子溝通。
在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樂施會和工作伙伴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家庭與兒童研究中心,在一個支持當地留守兒童、其照顧者和家長的項目中,添加了社交媒體的元素,現有80名家長加入了項目於通訊應用程式微信的群組,每周透過群組獲得關於培養孩子「社交情緒能力」的知識、參加線上活動、分享育兒資訊及孩子的成長問題等。這對於出外打工的年輕父母很方便,因他們已有使用智能手機和上網的習慣。
家長和留守兒童長期分隔,易生隔膜,微信群組令家長在外也可學習與孩子溝通,例如名為「做孩子的朗讀者」的活動中,父母會用手機將故事錄製成音訊傳給孩子聽,內容同時在微信的公眾帳號發布,與其他家庭和兒童分享。
提供親子活動減少隔膜
在農村,該項目會向留守兒童提供適合的遊戲和活動,親子成長營則讓家長與他們團聚時,透過遊戲加深親子關係,加強兩者溝通,也使陪伴在留守兒童身邊的祖父母學會更多和有趣的教育手法。以上種種雖未能完全消除留守兒童面對的困難,但可減輕親子分離的負面影響。
2016年初國務院發布首個國家層面、專門針對留守兒童生存及教育發展的政策—《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當中關注到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樂施會也倡導偏遠地區政府增撥資源保障留守兒童的安全,並讓他們得到與父母相處的基本權利及所需社會福利服務,健康發展身心。
[通通識 第4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