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最近一期《經濟學人》刊文指出,曾經掀起文化大革命、破壞中華傳統文化的北京當局,正發起「第二次文革」,只是,這一次是要全力復興中華文化,藉由重新定義身為中國人的意義,進行一場「文化復興」;北京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對自己有利的部分,去除負面內涵,進而強化自身的治理能力。
題為《共產黨正在重新定義身為中國人的意義,同時掩蓋自己破壞中華文化的歷史》的文章,從中國孩童興起的私塾熱切入,原本以讀英文為第一優先的中國父母,近來不少人將子女送去讀古書;「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孩子們個個挺直背脊、在課堂上大聲朗讀中國兒童必讀的經典《弟子規》;中國家長想透過儒家文化的學術薰陶,在無形間傳遞兒童尊師重道、長者本位的價值觀。
習稱傳統文化繼承者
51年前,中共發動文化大革命,在1966至1976年這10年間,當局積極進行「破四舊」、「立四新」運動,許多中國文化的代表文物,包括廟宇、大宅、古蹟等遭破壞殆盡。直到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才正式否定文革。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自2012年全面接班後,提出「四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宣示要以5千年的文明基礎,建立中國的「文化自信」;去年在中國文聯第10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9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盛讚中華傳統文化是獨一無二的,增添中國民眾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
身為傳統儒家文化的擁護者,習近平多次說自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他想透過宣揚中國文化傳統來轉移人民的視線。
文章稱,為了培養人民的愛國主義,中國政府多年來一直煽動反日情緒,但反日遊行經常演變成騷亂,所以,用宣揚文化傳統的方式來培養愛國主義,對政府來說安全得多。習近平還將中國人的「孝道」(即「無違」),貫徹在他的治國理念中,以營造出和諧的中華文明社會。
從自身歷史汲取教訓
《經濟學人》指出,中共前領導人毛澤東過去以文革的方式進行「批林批孔」的政治運動,大大阻礙儒家思想和學術發展;到了習近平時代,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以他為首的中共中央從自身歷史中汲取教訓:「任何社會運動,無論是革命、宗教或是民主運動,都有可能難以控制。」
因此,習近平希望用儒學對外重建國際秩序,對內實現和諧社會,以強化當局的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