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默外交」效用成疑
在西方應對中國人權問題上,其一爭議在於所謂「靜默外交」(quiet diplomacy)是否有用。這種以低調斡旋為骨幹,嘗試不令當事國尷尬換取讓步。但隨着中國國力轉強,「靜默外交」的成效愈來愈成疑。
挪威被諷「寧要三文魚不要劉曉波」
德國人權政治學者欽佐巴赫(Katrin Kinzelbach)去年新作The EU's Human Rights Dialogue with China: Quiet Diplomacy and its Limits(歐盟與中國的人權對話:靜默外交及其限制),探討「歐盟-中國人權對話」自1995年設立起到2010年的變遷和成效。該對話被視為歐洲在中國人權問題上由正面衝突轉變成閉門保密談判的關鍵節點,但欽佐巴赫在書中批評,這對話反而「為少數中國官員提供強化訓練的機會,如何應對——以及有效反對——人權相關的詢問、批評和建議 」。她還質疑,歐盟自身機制複雜,難以形成一致立場,又長期低估北京在對話中的不守誠信、高估取得進展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中國近年也開始嘗試以經濟報復反擊人權批評,挪威就是重要例子。劉曉波獲獎後北京遷怒奧斯陸,雙邊貿易協議受挫,到新首相索爾貝格上台後不時對華讓步,包括2014年拒按慣例派政府高層會見另一不受中方歡迎的和平獎得主達賴喇嘛,至去年北京終首肯破冰,卻惹來放棄原則的批評——索氏在劉曉波病危時亦幾乎不置一詞,惹來輿論諷刺「寧揀三文魚銷售(往中國)不要劉曉波」。
中國國力轉強 邊緣化人權議題
浸大政治學者高敬文向本報稱,挪威其實抵禦中國壓力一段時間,但國力難以跟中國周旋最後才妥協。他認為,中國如今愈來愈不容忍外界的人權施壓,除了美國,大部份國家都難以承擔跟達賴會面或批評北京侵犯人權的風險。歐盟本來有條件發聲,但歐盟太弱也不夠團結。不過他認為,北京面對外界就其對待劉曉波方式的批評聲音,基本上只是冷待或否認有做錯,又以審查手段阻止民眾認識劉曉波想法和處境。他相信,中國面對西方的戰略是致力將人權議題邊緣化,盡可能專注於經濟、政治以至是安全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