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為響應「一帶一路」國策,教資會資助8所大學於今明學年舉行以一帶一路為題的專題公開講座,每大學最多獲25萬元,共斥資210萬元。有學者認為,教資會須小心檢視講座成效,以免為辦而辦浪費公帑。 明報記者 黃津琪 教資會回覆指出,政府早前預留撥款,資助八大在2016/17及2017/18學年舉辦專題公開講座,該會認為提高學生和公眾對一帶一路和其帶來的機遇之認識,會為本港帶來裨益。撥款由教資會秘書處發放,8所資助大學均可參加,每校最多可獲25萬元撥款,用以支付辦兩場公開講座直接開支。 教資會要求講座主題須對香港長遠發展具策略意義,並要求講者須為著名學者或商界或專業界別翹楚,須對內地及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尤是就「一帶一路」為香港帶來的機遇具深厚認識和經驗。此外,講座須開放予公眾人士,以及須在網上平台播放和予人重溫,提升講座對社會的影響力。 八大已向教資會遞交講座題目,小部分大學已舉辦相關講座,其餘亦會陸續舉辦,八大的講座題目也大同小異,全部與中國、一帶一路或其沿線國家有關,如中國政治改革、絲路經濟帶的重要性等(見表);而教大的「伊斯蘭跨國主義」則較另類,稱以文化及全球化角度看一帶一路。 學者籲檢視成效免浪費公帑 香港教育大學客席副教授梁恩榮認為,講座是否能帶予社會影響力,在於講者質素和內容是否能被受眾接收,而上述講座開放予公眾人士,須注意受眾聚焦點,梁提醒講座須拿迨漁e,「會否因為大學生和一般受眾的認知(距離)太闊而兩頭不到岸」。梁又指教資會應檢討成效,避免浪費資源。 香港大學的其中一個講座主題為「一帶一路,新加坡和香港」,學生會長黃政U指出,「看不到對學生的吸引力」,又不明白為何大學要積極配合一帶一路,「但校方卻從來沒講我們與一帶一路有何切身關係」,質疑背後目的。黃認為,若以新加坡與香港為題,港人較想知道新加坡作為獨立國家,該地方與香港之不同,有什麼值得借鏡,以及負面的一面,「而非想聽到如何刻意與一帶一路扯上關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