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貨地圖曝造假排行榜廣東居首
經濟愈發達 假貨愈多
【明報專訊】2001至2015平均GDP排名前三的省份廣東、江蘇、山東,其產品造假的新聞曝光量也較多;而白酒、化肥、藥品是造假曝光最多的三類產品。
6月,《消費者報道》以「產品造假窩點」為核心,梳理了國家質檢總局屬下的中國質量新聞網自2001年至今共計1187條被曝光的產品造假新聞。
顯然,吸引不良廠商前仆後繼加入仿冒造假行列的是當中豐厚的利潤。事實上,「假貨」已經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飲用水、食品、護膚品等等都有被假冒的風險。
近17年來,全國各省均有出現產品造假的新聞。整理數據發現,大生產與大製造也隱藏着產品造假多的隱患。2001至2015平均GDP排名前三的省份廣東、江蘇、山東,其造假的新聞曝光量也較多,作為全國GDP排名第一的製造業大省廣東,其造假新聞曝光量最多,而新疆、黑龍江、重慶、海南、雲南、寧夏、西藏、青海8個省份涉及的產品造假新聞則較少,不超過10條。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說明當地打假力度的強弱。
造假產品 白酒化肥藥品列前三
《消費者報道》整理累計被曝光數量10次以上的具體產品發現,白酒以167次造假曝光量排名第一,化肥以77次位居第二。
用香精、酒精、低檔原酒等原料勾兌成名牌酒,用回收的名牌酒瓶,灌裝低檔酒,貼上假冒的防偽標識、標貼,一瓶售價高昂的名牌酒就產生了。不少假食品是出自無生產許可證的黑作坊。
職業打假人王海認為:「食品的造假情況很多,生產的食品不合格、生產環境衛生不達標、防腐劑濫用、過期食品重新改碼的情況很常見。」
數據顯示,14類主要造假產品類型的生產地大多來自廣東(11次)和山東(5次),此外還有河南(4次)、福建(2次)。
《消費者報道》分析發現,各地容易出現假貨的類型很多為當地的優勢產品,如貴州茅台、山東化肥、莆田鞋、廣州皮具與化妝品、深圳電子產品等。王海分析表示,各類型產品的造假情況與產品集群度呈正相關係。
造假多是「仿名牌」
為了能獲得高利潤,廠家假冒的往往都是一些大牌產品,「仿名牌」的情況十分明顯。產品造假的新聞數據顯示,五糧液、茅台酒等名貴酒經常出現在假酒名錄上,可能你一不小心買的「名貴酒」就是「地下工廠」包裝出來的假酒。
功能飲料「紅牛」也多次被爆出造假,其中僅廣東佛山市就被查獲3次。汰漬、立白、雕牌洗衣粉在多省均有被造假。LV成皮具被仿冒的寵兒,造假地主要集中在廣東。太太樂雞精被假冒提及次數達到9次。手機品牌則主要為蘋果、三星。而耐克、阿迪達斯為主要鞋造假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