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報道「七分真 三分假」 「新聞就是故事」,曾任報社總編輯、現為香港樹仁大學新聞及傳播學系副教授的黃仲鳴如是說,記者撰寫的報道「七分真、三分假」,這非指記者造假,「三分」是指文筆及修辭手法。他以2012年一則報道〈張國榮迷失常 雜物擲街掟死雀〉為例,繪影繪聲地描述報道內容,指記者能清楚寫出事件的前因後果,亦能留意到這件高空擲物案中的有趣之處,如被告家中傳出電子念佛機的「喃嘸聲」、送院檢查時大呼「張國榮我愛你」等,記者觀察現場環境時,留意到「受害者」是一隻被雜物擲中的雀鳥(圖1),「故事」的情節描寫細緻。 寫出前因後果 消息稿化為特稿 黃仲鳴說新聞報道中,消息稿屬於「骨感」寫作,有人會依「倒金字塔」式寫消息報道,即把重要的部分放在導言。他認為這做法雖非錯誤,但「看起來或會生硬無趣」;特稿則屬於「肉感」寫作,惟文無定法,多花心思的話,「骨感」文章也可寫成「肉感」,他說:「綜合資料寫一篇好的故事,有前因後果。」黃仲鳴以3月時〈血癌康復者獲骨髓移植:救我一家人 為說一聲謝 等足23年〉報道為例,指這便是將消息稿化為特稿的例子。報道指一名23年前獲捐贈骨髓的血癌康復者,曾兩次想親口向她的「救命恩人」道謝,惟被婉拒,最近才圓此心願,並提及捐贈者的心路歷程。他指報道標題中「為說一聲謝」一句寫得有感染力,「新聞所取的角度好」,故也是一篇比較好的新聞。 「後續故事往往比消息故事更感人。」黃仲鳴說。讓讀者得知社會最新動態的即日新聞固然重要,他認為後續新聞同樣重要,且更有感染力。他以月前九龍灣迷你倉大火中消防員殉職的新聞為例,「那(殉職消防員的)家人之後怎麼辦呢?孩子怎麼辦呢?沒有人會跟進了」,他說本港媒體對後續新聞的重視不及內地或外國傳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