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130年歷史 活化地舖保地區味 「永和號」全幢留 市建料少億元收入
【明報專訊】位於中環威靈頓街120號、擁有逾130年歷史的3層高唐樓,前身為當區老店「永和號」雜貨,是現時本港碩果僅存的「背靠側」建築。永和號2007年被納入重建範圍,原計劃只保留唐樓立面,但民間團體多番爭取下,市建局最近決定整幢保留,以配合當區市集氣氛,未來將翻新及復修,並活化地舖,預料在6至7年後重開。
團體促盡快復修 免結構惡化
據了解,因受《建築物條例》限制,加上永和號內部結構殘破,市建局決定將二樓及三樓空置,只保留地下一層修後用作地舖,而且亦不會將該地盤的地積比轉移至其他項目。有測量師估計,市建局因此損失約1.2億元潛在商業收入。民間團體表示歡迎,但促請市建局盡快展開復修工程,避免永和號內部結構繼續惡化。
市建局正展開中環卑利街及嘉咸街重建項目,該項目範圍內有多處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包括嘉咸街與威靈頓街120號交界一幢以磚木建成的唐樓,前身為80年歷史的「永和號」雜貨店,2007年納入重建範圍後,永和號於2009年結業,並一直丟空至今。
市建局過去表示,由於永和號內部已殘破至難以復修,因此只保留外牆,並擬將永和號後方興建行人通道,連接未來落成的酒店。在民間團體多番爭取下,市建局最近再讓步,決定全幢保留永和號。
據了解,市建局當初認為永和號整體狀况殘破,尤其內部嚴重失修,計劃保留外牆,再以「新舊交融」方式保育,但因民間有強烈訴求,市建局近期檢視後,認為全幢保留永和號可活化嘉咸街市集及街道活力,並可延續當區歷史特色。
原只留立面 民間團體促全留
據悉,市建局將與港大合作,先勘察永和號內部結構及安全狀况,未來將復修及翻新,但不會興建額外設施或改建。消息稱,永和號地盤只有約350呎,雖然有3層,但若3層都開放予公眾,須符合目前《建築物條例》要求,興建走火樓梯及電梯等設施,屆時地盤將無太多剩餘空間,甚至令永和號外貌變樣,為避免失去當區氛圍及考慮安全因素下,市建局決定完成復修後,只開放地下一層作為地舖,二樓及三樓將空置及不開放予公眾。
料復修花7年 不增建改建
消息續稱,目前永和號內部的木造樑柱受白蟻嚴重侵蝕,各樓層要依靠金屬支架暫時承托,由於勘察及復修需時,預料需時6至7年才能重開永和號,局方期望未來重開作雜貨店,或具傳統特色店舖。
修復昂貴 「不惜成本」保育
據悉,以該地盤地積比10倍計算,市建局評估若全幢保留永和號而非改做商業樓宇,最多失去約4000呎商業樓面,加上整幢保育後需預留緩衝空間,令重建項目的發展空間減少,初步評估會損失數億元重建收入,加上永和號的復修成本極為高昂,需尋找適用於磚木結構唐樓的材料以作翻新,形容今次是「不惜成本」保育。
香港測量師學會前會長何鉅業表示,若以中環每呎商業樓面約3萬元推算,全幢保育永和號後,預料市建局將潛在失去約1.2億元的商業收入,但他支持保育永和號,以令當區保留更多歷史特色。
永和號關注組發言人、建築文物保護師徐聖傑表示,翻查文獻資料,永和號採用「背靠側」無後巷結構方式興建,是本港碩果僅存,內裏結構的木樑面、西江杉橫樑等,均屬1880年代的建築格局,推測永和號唐樓至今有近137年歷史。他支持市建局全幢保留永和號,認為是向前行了一步,但關注要6至7年才能重開永和號是太遲,稱目前永和號內部結構失修下,市建局應盡快展開復修工程。
明報記者 黃俊鋒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