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衛生署昨公布一宗醫療風險警示事件。沙田仁安醫院一名掛單醫生於3月1日為女病人做宮腔內人工受精,術後將人工受精導管數毫米大的圈狀標記遺漏病人體內,病人兩日後自然排出標記。仁安回覆稱,病人健康沒受影響,已提醒醫護人員於醫療程序前後檢查器材完整,另向供應商反映其產品質素。該院副醫務總監梁國齡承認院方「做得不理想」,向病人致歉。 數毫米大 病人自行排出 梁國齡稱,無意將責任推卸給器材供應商或「護短」,涉事醫生確有進步空間,包括取出導管後應該檢查其是否完整,該醫生仍在仁安掛單,院方已按程序處理。 衛署:未見違法例或守則 梁透露,該院使用的導管標記是可移動的圈狀標記,膠質,數毫米大,在今次個案中不慎遺漏在病人陰道。衛生署接獲通知,要求仁安醫院於4周內交詳細報告,署方檢視資料後,沒發現證據顯示該院違反法例或守則的要求。 婦產科專科醫生靳嘉仁稱,宮腔內人工受精程序不等於人工授孕,前者先篩選丈夫的健康精子,並透過導管將精子引導到其妻子的子宮腔,精子其後要自行游到輸卵管與卵子結合;後者則培育胚胎再放入子宮。 靳解釋,每個女性子宮長度不同,醫生為病人安排超聲波檢查後,會以標記在導管表面的刻度上做記號,「放到某個位便不要再放進去」,標記有多種形狀,有些是長膠管,亦有細小的夾。他稱,導管標記不會放入子宮腔,只會在陰道位置,倘不慎遺漏,病人會感不適,陰道分泌物亦會增加,倘長時間沒排出來,有可能導致發炎,甚至行房時弄傷丈夫;若能夠自然排出則問題不大。他認為今次事件除了醫生疏忽,亦可能是導管本身有瑕疵,以致標記鬆脫。 衛生署今年首季有3宗私家醫院醫療風險事件,除了上述個案,另有兩宗涉及錯誤為病人或某身體部位,做外科手術或介入手術程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