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公立醫院在去年第四季(10月至12月)呈報12宗醫療風險警示事件,其中一名病人的鼻胃管折斷,長達23厘米的斷管留在體內一晚,至翌晨取出;另一名本應移除左邊輸尿管支架的病人,被錯誤移除右邊支架。醫管局發言人稱,已深入檢討及分析事件成因。
取出胃管未察折斷
醫管局最新《風險通報》指出,一名病人術後需使用鼻胃管餵食,醫護人員為其更換新喉管時,病人曾窒息及呼吸急促,醫護人員於是取走喉管,但沒有檢查喉管是否完整。病人其後接受X光檢查,發現疑有部分喉管遺留在支氣管。醫生獲悉事件,指示護士徹夜觀察其狀况,至翌日為病人做緊急支氣管鏡檢查,並取出23厘米長的鼻胃管。
外科專科醫生朱建華稱,鼻胃管經食道通往胃部,提供營養予病人,不會放入氣管,惟食道入口和氣管入口相鄰,估計醫護人員取出喉管時,折斷部分不慎滑入支氣管;若沒有及時取出,或會造成感染。他說,鼻胃管以堅固硬膠製成,一般不易折斷,不排除被病人咬斷。他指出,折斷的喉管切口不平滑,醫護人員應可察覺。《風險通報》另有4宗遺留醫療物料在病人體內的個案。
拆輸尿管支架搞錯左右
此外,有病人接受微創手術移除左邊輸尿管支架,手術當天醫生解釋流程後,病人簽署同意書,該同意書沒有列明左右;另一醫生負責施手術,錯誤移除右邊支架。該病人約兩個月後接受膀胱鏡檢查,欲移除右邊支架時,醫生才發現錯誤。
泌尿科專科醫生葉維晉說,凡器官有左右兩邊,例如腎臟、肺部等,手術同意書都會列明左右,操刀醫生亦應在術前深入了解病人情况。他解釋,輸尿管連接腎臟及膀胱,倘輸尿管阻塞或因創傷收窄,尿液積聚在腎臟,或引致腎積水及破壞腎功能,因此會放入約兩支牙簽般粗的空心喉管,協助病人排出尿液。喉管一般約2至3個月便要更換,避免發炎。
其餘個案包括3宗病人自殺、2宗妊娠死亡及1宗血管內氣體栓塞。翻查報道,伊利沙伯醫院在去年10月及11月有兩名產婦血崩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