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故事:南亞裔懲教員 貢獻無分膚色
【明報專訊】香港縱被譽為國際大都會,種族共融卻仍是一道坎,外表、文化、語言差異造成的歧視和衝突不時發生。但在懲教署,這道坎早越過了。1933年香港已經有少數族裔的監獄人員,而懲教署目前有47名非華裔懲教人員,分別是印度裔、巴基斯坦裔、尼泊爾裔、泰國裔和馬來西亞裔等。懲教人員Singh Gurcharan(G. Singh)、Shahbaz Ali(Ali)及Singh Rajvinder(Tackey)就是其中3個印度或巴基斯坦裔懲教人員。他們認為懲教工作不但培養出使命感及責任感,更令他們融入香港,成為名副其實的香港人。
印裔移民為晉升 夜校苦讀中文
G. Singh現職懲教主任,在懲教署工作整整34年,快屆55歲的他下年準備退休。懲教署政策上歡迎不同的宗教文化,容許職員穿戴部分宗教服飾。G. Singh是錫克教徒,署方准許他當值時戴上代表警醒行善的鐵製手鐲和象徵錫克教及信徒榮耀的頭巾,並在頭巾上別上懲教署章,而不需要戴本來制服規定的鴨舌帽。
當值准戴錫克教手鐲頭巾
他父親1967年來港,1974年從印度接了10歲的G. Singh來港讀書。由於爺爺及舅父都是軍人出身,令G. Singh一直仰慕軍隊和紀律部隊。中學一次到赤柱參加聯校街頭賽跑比賽後,他在赤柱監獄外等候巴士,看見穿「Sharp 醒」制服的懲教員,令他決意投考。
工作多年,自然想晉升,但若要由懲教助理升為主任級別,會聽說中文並不足夠,還必須能讀寫,這令本來只用英文應付日常工作的G. Singh大為傷神,但他迎難而上,報讀夜校,由零開始學中文,晚晚讀到深夜,終在2004年考獲高級程度會考(A-level)中文科及格成績,成功晉升懲教主任。G. Singh笑言最難記的是「人」、「木」字部首的中文字,「成日都會寫錯」。
G. Singh為自己的工作自豪,公務員身分令他感到生活更踏實。他認為自己是「香港印度人」,「其實大家都是人薄A不需要用顏色去看待別人……試過打電話預約醫生,見面時他說『你唔係我約鶩遽{』,(只聽聲音)分不到我是中國人還是印度人,(因為我)無口音……很多人見到我們都會先講英文,不知道我們會說中文(廣東話)」。彼此膚色文化也許不同,但他說最重要是互相遷就和體諒。
土生屋h仔 打破膚色界限作橋樑
「沒錯,皮膚顏色是有分別,有些人未必想主動跟你說話……而且現在有很多恐怖襲擊,有香港人看見你包頭,就以為你是那些人(恐怖分子)。你阻止不到別人怎麼想,唯有自己做好,我不是那些人(恐怖分子)。」Tackey訴說自己作為香港少數族裔的感受。如果不是面對面交談,聽茖滲瞼縣S流利的廣東話,真的難以識別他是少數族裔。
「見你包頭就以為你是恐怖分子」
現職懲教主任的Tackey是印度移民的第二代,爸爸在1940年代移居香港,他則在港土生土長。在屋h長大,Tackey的鄰舍大都說廣東話,用廣東話與人溝通,他從來不成問題,不過Tackey的父母堅持教他印度語,「(家人說)雖然你在香港出世、長大,但你是印度人,在家要說印度語」。就這樣,Tackey在兩種文化混合下長大。
1994年,Tackey受任職懲教署的叔叔影響,決定投考懲教署。少數族裔要融入本土社群本非易事,他加入的還是很講求團隊合作的紀律部隊,Tackey以過來人身分表示個人造化很重要,「不要框住自己。雖然對方是中國人,又或者覺得對方看自己(如膚色)不一樣……但如果不踏出一步,別人是不會『打開門』讓你認識他,我也當是給機會別人去認識自己」。
懲教生涯逾20年,Tackey見證社會愈來愈多元,不同國籍種族的人進出懲教院所,而他亦更能發揮少數族裔的優勢,協助非華裔在囚者與其他在囚者和署方人員溝通,「他們可能中文都未識,來了(香港)好短時間就被捕……我們就慢慢向他們解釋,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懲教工作之一就是推動罪犯更生,Tackey看到近年在囚者出獄後重犯率下降,開心之餘亦務實地說:「10個有1個(不再重犯)都是成功!」
當初為生活、為理想而加入懲教署,卻得到意料不到的收穫,「認識了不同人,不少之後變成很好的朋友,每日上班都會見面,一大班人一起工作,有時下班後都會在一起」。Tackey自言從這份工作中得到很多,比如同事之誼、長官的照顧,「袋」了好多東西走,「剛上班的時候沒那麼多,現在卻有了好多東西」。
加入懲署5年 港人身分愈來愈強
今年是25歲的Ali成為懲教署二級助理第5個年頭,他比Tackey及G. Singh兩名長官無疑是青澀了些,但那份身為懲教人員的責任感卻一點不輸,「(懲教人員)責任很大,作為紀律部隊就是代表香港政府,就算沒穿軍裝都要奉公守法」。他以過馬路為例,普通市民茷瘞_來就想衝紅燈,他則無論任何情?都要等綠燈,「如果你紀律部隊都這樣做(衝紅燈),其他市民又會點諗呢?」
在巴基斯坦出生的Ali於6歲時來香港,中小學都是念巴基斯坦文化較濃的學校,不止有巴裔老師,還可選修他們傳統的烏爾都語,「爸爸不想我忘記我們的背景,所以選擇了這類型的學校」。不過也因為這樣,Ali的中文不算很好,雖然在GCSE取得中文科及格(政府聘任公務員時,GCSE中文科的D級成績,會被視為等同DSE中文科第2級成績),但自言仍要努力,「一直在學(中文),有時看不懂可以問同事,他們都會教我」。
成為紀律部隊是Ali從小的志願,當年的他和G. Singh一樣,看上那套帥氣的制服,「最喜歡穿軍裝,好像好型」。但也許真正驅使他加入懲教署的,是那份對服務社會的熱誠。Ali在新聞看到懲教署招聘的消息,獲聘後終於穿上那套夢寐以求的軍裝,亦能為香港社會出一分力。
更表遷就回教徒禱告時間
加入懲教署5年,Ali感覺自己與「香港人」這個身分的連繫紮實了許多:「加入懲教署後已覺得自己就是香港人,巴基斯坦的背景好像更小(變弱)了。」但這絕不代表Ali拋棄了原來的文化,他是個相當虔誠的回教徒,堅守一日禱告敬拜5次的傳統,長官亦很理解他的需要,「阿sir(長官們)都知道這些,明白我們的時間要如何遷就,編更時會幫我們想好」。可能就是這種互相包容的氛圍,令Ali產生更強烈的身分認同感。
◆非華裔在囚者佔20%
懲教署的工作不單為羈管在囚者,協助他們重過新生,亦提倡守法和支持更生者的社區教育。截至2016年,各院所約有1700多名非華裔在囚者,佔整體約20%,他們來自超過70個國家,包括菲律賓、非洲國家、印度、巴基斯坦等。負責入職訓練的總懲教主任勞俊雄表示,該署歡迎不同種族國籍的人入職,尤其是少數族裔人士,他們可幫助加強署方跟少數族裔在囚者的溝通和管理,推動他們的感化工作。
署方一直作不同的招聘宣傳活動,以吸引更多少數族裔投身懲教工作,例如派員出席少數族裔的聚會、非牟利機構的分享會,還會到訪非華裔學生的學校辦職業及招聘簡介會等,介紹和宣傳懲教署的工作、價值觀及招聘程序。他希望招攬更多抱持堅毅信念及對社會服務工作有熱誠的人加入,把正能量帶給在囚者,助他們以積極態度面對困難。
文:鄭秀賢、何思諾
圖:何思諾、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