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促留永和號 市建:密切留意古諮會意見
【明報專訊】永和號關注組近日進入市建局重建計劃內的威靈頓街120號永和號唐樓和閣麟街唐樓群考察,發現永和號唐樓內的木樓梯、結構木樓面等,加上「背靠側」設計,與1880年歷史圖片的唐樓設計相似,推斷屬1879至1880年本港第一代唐樓,促請市建局全幢保育。
市建局回覆,早於2007年該局擬備中環卑利街/嘉咸街發展計劃的總綱發展藍圖時,已主動提出保育永和號唐樓的外立面,以保留嘉咸街露天市集街道的氛圍及地區特色,局方聽到社會有不同聲音,在安全及技術可行的前提下,會以開放態度探討不同建議,並密切留意古諮會意見。
屋內見多特色木梯閣仔 料屬港首代唐樓
永和號關注組發言人徐聖傑表示,3層高的永和號唐樓屬1903年前的「背靠側」唐樓設計,有牆身以青磚建成,他再翻查1880年等多張歷史圖片,發現該圖片上的建築物風格與細節與永和號唐樓相似,例如外牆上有圓拱的窗、懸臂式窗台。關注組上月獲市建局批准進入永和號唐樓考察,發現屋內有多種特色,例如木樓梯、每層有閣仔和後方設廚房、結構木樓面,並推斷橫樑是西江杉木建造,徐認為永和號唐樓值得全幢保育,他亦已去信古諮會要求為唐樓評級。
中西區關注組發言人羅雅寧表示,早前古諮會在未獲全面資料下,通過閣麟街遺蹟擬議不獲評級,關注組已在諮詢期內提交報告,建議原址保留閣麟街遺蹟。
閣麟街遺蹟收500意見 497反對不獲評級
古諮會明日(9日)將開會討論閣麟街遺蹟的確定評級,文件顯示諮詢期內收到500份書面意見,當中497份反對不獲評級。
另外,古諮會將討論香港佑寧堂聖所及鐘樓、大圍第一街2號村屋的3級歷史建築評級,其中2號村屋於百年前興建,但古蹟辦透露地政總署收到該村屋業主申請重建,意味村屋有拆卸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