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點對點:控本辦檢討設計
省工程成本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香港建築成本高昂,與紐約及倫敦列全球首3位。2016年6月政府獲立法會通過撥款成立項目成本管理辦事處(控本辦),負責領導和協調各政策局,監控政府工務工程成本,至2017年2月中旬檢視60個總值1700億元的工程,涉及公園、學校、辦公大樓、醫院、道路等項目,透過改善設計後節省130億元,當中有40至50項工程將於本年度向立法會工務小組申請撥款。
「控本辦」隸屬發展局,透過全面檢討工務政策、改善工程設計及加強工程管理程序三方面節省成本。項目成本管理專員鄺家陞表示,「控本辦」的編制有9人,成員包括建築師、工料測量師、工程師等。
中九龍幹線減幅料可觀
鄺家陞透露已檢討啟德體育園的設計,「發現可做得更實而不華,所以可將預算降低」約7%至8%,若以政府2014年評估總造價為約250億元推算,節省可近20億元。但他強調一定不會因為「就住成本」而影響啟德體育園的原先規模及座位數目。佔地28公頃的啟德體育園,政府稱將提供國際級的綜合體育設施,包括容納5萬觀眾的主場館、容納5000觀眾的公眾運動場及容納7000觀眾的室內體育館。
節省成本會否影響體育園的國際級定位?鄺家陞表示要視乎「國際級」的定義,「如果因此所支付的成本高出一半,但效益只是高少少,我們要想清楚是否值得」。而財政預算案基金帳目預算高達437億元的中九龍幹線亦重新評估成本,鄺表示「減幅都比較可觀」。
倡用新建築技術 減工人需求
控本辦目前從工程的「設計及規劃」階段着手檢視成本,未來到施工階段期間,將透過採購繼續節省成本。鄺家陞表示,除了工程設計,工人薪資及選用的物料亦導致成本高昂,未來希望加強推動新工程採用嶄新建築技術及預製組件,以減低對工人數目的需求。
鄺家陞承認,控本辦最初檢視工程成本時,許多部門不習慣,因過去較少將工程成本作最主要考慮因素,曾與相關部門來回商討多次,至後期各部門才開始習慣。他形容控本辦如當「協調人」,提供不同節省成本的意見,部分意見或要跨部門商討,控本辦會盡力「拆牆鬆綁」。
對於外界擔心節省成本會扼殺工程創意及美感,鄺舉例過去不少工務工程如啟德工業貿易大樓、和合石靈灰安置所等,都做到「實而不華」及創意兼備,控本辦在檢視項目成本時亦要求各部門不要放棄良好的設計概念,「我們只是不鼓勵豪華或奢華」。
——綜合《明報》報道
■知識增益
香港近年各項工程超支原因
近年本港多項大型基建項目上馬,但不少工程超支,包括:
.港鐵受政府委託興建的高鐵香港段,向立法會追加撥款196億元,造價修訂為844.2億元
.港珠澳大橋的香港口岸工程追加撥款54億元,造價359億。2017年2月再稱三地合資興建的主橋部分將超支,費用估算中
.蓮塘口岸亦超支87億元,造價為249億元,連同口岸建築及相關設施,總造價達337億元
造成工程超支主要有以下因素:
?人力建材成本升
房委會2017年1月公布的財政預算案,在建築物料成本及工人薪酬高企下,加上受制各公屋項目地形等技術限制,每個公屋單位平均建築成本由2011年35.5萬元飈升至2016年的87萬元。政府亦曾回應工程超支時指出,因應建築市場暢旺及近年主要工程期較長,工人工資、材料物價及其他基本開支等的價格上升,引致超支。
?工程延誤
政府稱推展大型基建項目時,遇上法律挑戰、公眾諮詢期延長及到立法會申請撥款遇議員「拉布」等無法預料的原因導致項目延誤,為工程帶來額外開支。例如2010年1月有東涌居民就港珠澳大橋環評報告不夠全面提出司法覆核,招標和施工時間表較原定延遲9個月。當局須透過加人、加班及增加工程設施追回進度。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稱司法覆核為工程增加63億開支。
?規劃不善
項目最初規劃不善、勘探不足以致屢改圖則,亦是工程延誤並導致超支的原因。廣深港高鐵香港段2008年原估算造價395億元,2014年工程被揭嚴重延誤兼超支,當時重新估價約715億元。負責工程的港鐵公司稱,西九總站地底的花崗岩層是拖慢進度的主因之一,被批評前期勘探不足。規劃不善令承建商因需動用較多機器和人手、工地無法如期動工、大量機器及工人閒置等原因索償。例如截至2016年6月底,港鐵建造沙中線工程因工程延誤,接獲383宗承建商申索,涉及27.1億元。
?估算不準確
工程超支,政府要向立法會申請追加撥款,理由不外乎工資、建材及機械等成本超出原先估計;另外則是招標業界對工程風險評估,較政府預期為高。智經研究中心2014年的分析發現,政府工程超支主要來自通脹的預算誤差。例如2008年政府以整個西九項目期內,每年2%的通脹率調整計算工程費用,獲批216億元一筆過撥款。2014年時任政務司長兼西九文化區董事局主席林鄭月娥承認,上述撥款只可應付第一及第二批設施,包括M+博物館、公園和戲曲中心。
?多項工程同時展開
工程及測量業界認為近年政府同一時間推出多項大型基建,致本港市場出現人手緊絀。由於人手需求大,工人薪金近年增長不少。公共專業聯盟召集人黎廣德說,政府聲稱工程愈遲開工造價愈貴,根本是錯誤;相反,政府同時開展多項大型工程,推高工資及建材價格才是工程超支元兇。他認為政府分階段推出基建工程,勞工及建材市場需求相對減少,建築成本的升幅便會放緩。
◆「控本辦」監控政府工程成本
■模擬試題及答題指引
資料回應題
1.根據資料及就你所知,你有多大程度同意「政府該為多項工程超支負上責任」?
建議答案
?「很大程度上同意」可回答:
1.規劃不善:項目規劃不善、勘探不足以致屢改圖則。例如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因工地發現花崗岩層拖慢進度,估算造價由395億元大增至844.2億元,工程被批評前期勘探不足
2.估算不準確:工程期間工資、建材及機械等成本上升;通脹費預算誤差
3.多項工程同時展開:政府同一時間推出多項大型基建,致本港市場出現人手緊絀。由於人手需求大,工人的薪金近年增長不少,令成本大增
駁論:同學可以提出司法覆核、公眾諮詢期延長及立法會「拉布」等種種不可預見的因素亦令工程超支。例如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因司法覆核而增加63億開支。不過由於政府在規劃、設計上有主導的角色,能推出政策或調動工程次序配合,所以政府仍該為多項工程超支負上責任
?「很小程度上同意」可答:
1.司法覆核、公眾諮詢及「拉布」等不可預見的因素會為工程帶來延誤:工程無法如期動工,令大量機器及工人閒置,承建商因此索償,通脹亦令建築成本上升,這些因素並非政府能控制
2.人力建材成本升:工人工資、材料物價及其他工程開支等價格隨通脹上升,政府不能凡事控制,如資料所示公屋建造成本在5年間增加超過1倍
駁論:同學可以指出政府同一時間推出多項大型基建,致本港市場出現人手緊絀。由於人手需求大,工人的薪金近年增長不少,令成本大增。但是政府的存在正是要負責民生,多項大型基建目的不外乎提升市民的生活素質,故此興建並無不妥,政府亦難以預見所有不能控制的因素,不應該為多項工程超支負上責任
延伸回應題
2.你認為工程超支會如何影響政府管治效能(governance efficiency)?
解題:
.「政府管治效能」即政府能否有效制訂及實施政策,從而有效治理社會,維持社會穩定發展和進步
.同學可從政府財政、行政、形象、管治威信及日後施政等多方面思考工程超支的後果及影響
建議答案:
1.造成政府財政壓力:當初估算有誤致工程超支,需使用額外公帑,或會對政府其他方面的開支預算造成壓力,影響其他政策施行
2.打擊管治威信:政府失誤除了令人懷疑政府能力,亦會造成政府浪費公帑的印象,打擊管治威信,影響市民對政府的信任,市民及議員更傾向用司法覆核、參興公眾諮詢及「拉布」等方法質疑政府施政
3.打擊內部士氣:估算失誤及社會質疑會令政府負責工程的人員感到挫敗,日後計劃及實行政策時更趨保守
顧問教師:鄧婉君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