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般父母都希望子女輕鬆快樂成長,但又難免想他們「贏在起跑線上」,在升學競爭激烈的香港,兩者似乎難以並存。部分父母認為有催谷才有進步,讓子女從小學會兩文三語還要文武雙全,有些父母則順其自然,希望培養子女真正的興趣。到底雙方各持什麼價值觀呢?
事件背景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2017年1月召開公聽會,討論於去年11月提交的「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最終報告。多個與會團體及代表的矛頭指向教育制度。有出席公聽會的小四女生哭訴,就讀主流學校時曾做功課至晚上12點,稱當時「很不開心,很辛苦和經常哭」。小三生則透露「每一朝都睡眠不足,日日都很累」。
事實上,很多父母亦清楚過分逼迫子女,無論是在學業或才能方面,都是不健康的做法,不過知易行難。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2016年7月訪問了751名18歲或以上市民,91.6%受訪市民認為現時小朋友學習壓力頗大或非常大,77.1%受訪者傾向給予空間讓小孩自由發展。然而在有子女正念小學或幼稚園的家長中,僅17.2%無為子女安排任何課外活動,逾六成家長為子女安排了兩項活動或以上,當中5項活動或以上有8.2%,調查機構認為結果反映「市民希望給予小朋友更多空間,更小壓力的理想與現實下學業壓力和社會競爭之間的矛盾」。
■評論摘錄——支持催谷學習
童年的辛苦是值得的
「虎媽」蔡美兒(中)的兩個女兒就讀哈佛大學。姐姐Shopia(左)支持「虎媽」的教育模式,認為精髓在於父母相信子女做得到,在背後推動子女盡全力去做;她認為有必要逼出孩子的全部潛能,更加表示他日生育後會沿用這個教養模式。——「虎媽」蔡美兒的大女兒
催谷是為勢所迫
Amanda Tann的補習機構以「你不愛競爭?但競爭會找上你」字句宣傳面試班,鼓吹幼童做「interview之王」。她認為幼童要面對競爭和壓力並非好現象,但若沒能力去改變制度,唯有想辦法幫忙。她表示作為母親也心痛小孩,但「為勢所迫」。——補習機構創辦人Amanda Tann
「小朋友不懂辛苦」
方太為令女兒入讀九龍塘區的傳統名校小學,擲逾2500萬元在九龍塘買樓,每月又花逾萬元報讀7個興趣班,高峰時每天也要上課,但方太認為不會對女兒構成壓力。她說:「小朋友唔識辛苦,大人才會感覺辛苦,每次一個多、兩小時,只是玩玩,讓她見識廣些。」——家長方太
?解讀
耶魯大學法律系教授蔡美兒(Amy Chua)2011年出版書籍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虎媽的戰歌》),講述如何嚴厲地教養兩個女兒,引起眾多父母抨擊手法有如「虐待」。
虎媽:不應放任孩子追求個人意願
蔡美兒接受台灣媒體專訪時表示,她對女兒有很高的期望,不希望她們輕易放棄,要求女兒每科取得甲級成績。她認為在嚴厲的要求下,女兒有不錯的表現。根據BBC中文網的報道,「虎媽」認為西方家長對孩子的寬容超過了教育,他們把追求個人意願的想法浪漫化了。她覺得如果放任一個10歲大的孩子選擇追求他的意願,那他只會選擇連續玩耍6個小時。
事實上,不少名人長大後都感激父母嚴厲督促,如中國鋼琴演奏家郎朗。他在紀錄片《郎朗的歌》婸﹛A曾經因練琴問題被父親打罵,但後來回想覺得小時候辛苦練琴是值得的。
被視為教育界「世界盃」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每3年公布一次,2015年評估全球72個地區的學生成績,數據發現亞洲地區的排名普遍先於歐美國家,當中香港的學生在閱讀、數學能力的成績排名均全球第二,科學能力則全球第九。新加坡3項均稱冠,日本、韓國亦名列前茅。有分析認為,由於大部分亞洲國家對早階段教育多催谷,中小學課程普遍深於歐美國家,所以亞洲學生往往比接受西方教育的學生較早熟或能力較高。
家長想「贏在起跑線」心態矛盾
本港升學競爭風氣濃烈,「起跑線」愈推愈前。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2016年7月訪問了751名18歲或以上市民,當中59%頗不贊成及非常不贊成培養小孩「贏在起跑線」,當中47.2%認為不應該讓小孩太早參與競爭、35%指出壓力太大易失去興趣。不過非常贊成及頗贊成培養小孩「贏在起跑線」的亦有34.8%,當中54%認為盡早發掘小朋友的興趣可以加以培養,有24.1%表示年紀小吸收快學習效果更好,15.3%指出不要讓小朋友落後同輩。有54%非常贊成及頗贊成「沒有考試測驗小朋友就不會溫習」,反映社會存在矛盾心態。
■評論摘錄——反對催谷學習
無助邏輯思維
冼教授認為靠催谷而成績好的學生,在小學或初中階段可能佔優,但高中及大學程度不再要求「死記硬背」,而是高階邏輯思維,一些向來成績較好的學生變成與一般同學能力相近,甚至追不上,會產生更大的失落感。——香港教育大學
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教授冼權鋒
過分抄寫令女兒厭惡執筆
羅太說,女兒讀K1下學期開始被迫每日學寫字,中文字每次抄寫近20次,但女兒手指不夠力,未能把每個字寫工整,老師便用紅筆圈起來,結果女兒常嫌字體不美,不停寫了又擦掉。女兒後來厭惡執筆,拒絕寫字,甚至閒時畫畫亦抗拒。——幼稚園學生家長羅太
太早茩姥ЁN礙健康
Richard House認為6歲以下的孩子不應接受正式學習,大部分6歲以下的小朋友需要通過大量玩樂以發展社交技巧、學習如何控制情緒,若在這時期過分茩姥ЁN,對其長遠發展並不好,甚至有礙健康。——英國教育專家Richard House
?解讀
亞洲中小學生的學術成績普遍較歐美國家的優秀,不過學習興趣則較弱,香港亦不例外。國際數學與科學趨勢研究2015的結果顯示,本港中二及小四學生的數學及科學成績,於全球近60個國家/地區中排名2至6名不等。不過,港生對學習上述兩科的興趣及信心則低於國際平均水平。
機械式「操過龍」 扼殺學習興趣
港大教育學院教授梁貫成認為本港「將勤補拙」觀念根深柢固,適當操練可打好基本功,但港生已「操過龍」,反而扼殺了學習興趣。他說數理茩垮捶s和邏輯推理能力,但港生這些能力較弱,讀研究院時就會見真章,窒礙發展,故提醒家長勿再催谷子女。教大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教授冼權鋒點出,催谷與栽培有天淵之別。栽培是發現孩子某方面的強項後,再順應子女的能力發揮,是靈活的;催谷則十分「機械化」,如某科考試有範文,溫習至滾瓜爛熟不難取得好成績,但不能應付其他科的考試。
父母催谷子女的做法令他們壓力愈來愈大。2016年香港發生多宗青少年自殺案件,當中部分牽涉學業問題。有家長發起悼念活動,要求政府重新檢視教育制度。他們又派發「家長活動約章」,建議家長每日預留1小時讓孩子玩。青山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精神科部門主管林紹文指出,父母擔心子女被比下去而「催谷」他們,會令子女精神長期受壓,易誘發焦慮症。
註冊臨H心理學家鄒凱詩認為許多家長不自覺追逐「贏在起跑線」,更加會以「小朋友想學」來合理化,提醒家長要適可而止。她表示,近10年社會趨勢改變,望子成龍的父母常要求子女自小參加興趣班、補習班,卻鮮有空間發展自己的興趣,令新一代年輕人壓力增加。18至24歲年輕人面對讀書、前途及家庭壓力感到迷惘,其臨H經驗所見,患情緒病個案較5年前增5%至10%。
到底在什麼年齡開始學習最好呢?原來早學不一定有蚍ヾC英國劍橋大學2009年曾發表報告指,學童6歲前只應接受遊戲式教育,而非正式學習,因他們的心智發展仍未足以應付嚴謹課程。新西蘭一項在2012年做的研究對比兩組小朋友,一組5歲開始接受正式學校課程,包括寫作等,一組7歲才開始,結果發現較遲接受正式課程的7歲學童,表現並不比前組弱,而他們到11歲起的閱讀程度更略勝一籌。
嚴謹課程強求幼兒身體機能
事實上,本港課程發展議會的《學前教育課程指引》已列明,不應要求幼兒班(3至4歲)兒童執筆寫字。不過仍有不少幼稚園安排抄寫功課。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H助理教授曹蘊怡指,K1幼兒約為3歲,手部肌肉尚未發展完善,未夠力寫字,只能執筆劃出簡單直線。若強求他們寫字,在小肌肉不夠力之下,隨時以錯誤姿勢執筆,例如握拳寫字,而一旦習慣了錯誤姿勢,日後很難改正,亦會常感疲倦,影響日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