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米線店在香港的大街小巷「老是常出現」,幾乎每間都掛上「雲南風味」的招牌。碗內的米線到底有多「雲南」,香港人多不得而知,恐怕亦只有真正來自雲南的食客才能一試知龍鳳。不過這無礙你我身邊的「米線控」久不久就來一碗,米線店總是人頭湧湧。到底米線有何過人之處,令向來要求多多的香港人如此鍾愛?這次就來一探箇中原因。
◆你愛吃米線嗎?
?趙先生:正不正宗無所謂
我的選擇:過橋米線
每次平均消費:150元(3人)
每月吃米線次數:1次
「近年香港多了很多米線店。我雖然經常吃,但都不知道怎樣才算是正宗雲南米線。其實正不正宗無所謂,好吃就可以了!米線最重要是湯底,我不太吃辣,少少辣就可以。我多數叫過橋米線,因為很多R,跟家人一起食的時候,會叫多個土匪雞翼。」
?何小姐:最緊要有得選擇
我的選擇:冬菇腩肉米線
每次平均消費:30-50元
每月吃米線次數:4次
「我很喜歡去米線店,因為喜歡吃麵多過飯。而且米線有熱湯,所以現在冬天吃的次數又會更多。食米線最『正』是可以叫很辣,我通常都叫最辣的湯底。R就通常叫一個菜、一個肉,最緊要有得選擇。遇上一班朋友聚會不知吃什麼時,都會吃米線,因為大家都喜歡吃。」
?莊先生:人們都吃厭了車仔麵
我的選擇:腩肉蘿蔔酸辣米線(中辣)
每次平均消費:30-50元
每月吃米線次數:4-5次
「我98、99年開始吃米線,當時香港沒什麼米線店,但這間已時常爆滿。我會定期吃,主要會吃辣、腩肉。這間店湯底特別,辣味有層次,配菜也夠味,大集團的米線店沒那麼好。自三四年前香港開始有集團式米線店,愈來愈多人吃米線,可能因為米線選擇多,其實形式好像車仔麵,但人們都已經吃厭了車仔麵。我覺得香港人開始喜歡吃辣,以前沒那麼多人吃辣,我亦是由吃米線開始吃酸辣,最初吃小辣,然後中辣,現在大辣也吃到,不過有時顧及健康,不會吃太辣。」
?王小姐:食米線最經濟實惠
我的選擇:菜肉雲吞酸辣米線
每次平均消費:35元
每月吃米線次數:2次
「這間的米線感覺比較真材實料,湯底有很多肉碎而且很濃,又不算太辣,幾符合香港人口味。雖然不知道正宗的雲南米線是怎樣……香港地很多食店(收費)都貴,吃米線就最經濟實惠,如果不加小食,三十多元就夠埋單。現在的米線店開得好像便利店,周街都是,不知道吃什麼時就揀吃米線,最方便了!」
◆米線店主:「香港人嘴巴好刁」
「唯一雲貴川風味」店主俞有忠1993年開店,是香港最早出現的米線店之一,舖位面積不大,卻屹立不倒逾23個年頭。
怎樣才算一碗好吃的米線?俞有忠想也沒想就說,最重要的絕對是湯底,「米線好不好吃,第一你飲那啖湯」,湯底做得不好,米線就沒有味。湯底用料是否足夠是關鍵所在,他熬湯時堅持滴水不加,追求原汁原味。俞有忠說曾經試過其他店的米線,嘗一口就感覺湯底味道淡了點,米線自然也不會好吃。
湯底決勝負 用料最關鍵
如果說「靚」湯底是用以決勝負,那好的酸菜便是畫龍點睛,畢竟正宗雲南米線主打的是酸辣口味,當中的酸菜要「酸得來夠鮮味,而且要爽口,不可以軟淋淋」。俞有忠多年來都是購入芥菜再親自醃製酸菜,只有一次因為供應商出問題而被迫試用現成酸菜,怎料馬上被客人嘗出來並「詐型」。他不厭其煩地重申做酸菜非常考工夫,「全部都靠自己的手藝」。
師承母親,雲南人俞有忠年輕時已懂得做米線和醃酸菜,學的是貨真價實的雲南手藝,但在家鄉卻沒打算以開米線店為職業,始終雲南「全部都是米線」。直到1980年代初來港後,連廣東話也不懂說的他走遍整個城市都找不到這種家鄉美食。「全香港沒人做米線」,俞有忠便萌生開店的念頭,可惜沒錢沒人脈,想法只能收在心底。輾轉工作十多年,他儲到「第一桶金」後孤注一擲,頂下一間小舖來開店。
米線店遍地開花 90年代少人吃
1990年代的香港人不如現在,三不五時就去吃一碗米線,當時對這種雲南美食非常陌生。俞有忠憶述剛開業時曾有人跟他說:「這些哪是香港人吃的東西?」但他沒受到半點打擊,反而愈戰愈勇,親自站在店外招徠客人,「試完不好吃不用付錢,覺得好吃才付錢!」他掛在嘴邊的這句說話打動過不少人,結果時間證明一切,雲南米線成為香港近年最受歡迎的「過江龍」美食之一。
談到米線店在香港遍地開花,俞有忠也有同感,「多到不得了,但真正做到正宗雲南米線的沒幾間」。他自言在選材、做法上都盡量貼近正宗的雲南米線,但要打進香港市場,多多少少要作點改變,例如「雲南沒有這樣好的服務」。俞有忠的記憶中,雲南的米線店大多只有一種湯底,不像香港什麼辣度都有。「香港人口味很多樣,嘴巴好刁,少少分別都試到。」俞有忠自開店起便遇到不少會就辣度、酸度提要求的客人,故在烹調時試荌t合,久而久之便發展出一套辣度、酸度多選擇的模式。
時光匆匆,轉眼開店逾廿載。多年經驗累積下來,俞有忠對香港人的口味也頗有心得,「香港人最喜歡食酸辣,但說到四川、貴州那種辣度,他們又受不了」,還有不少人連少許辣都吃不了,亦有人講究健康,於是清湯也不乏支持者。
今時今日,市面上的米線湯底口味愈出愈多,酸辣、麻辣不在話下,後來「羶間v加入戰團,甚至發展出番茄湯底。地道也好,不地道也好,米線都已成為香港飲食文化的一部分。
■相關概念
適應能力(adaptability)
文化融和(cultural integration)
全球在地化(glocalisation)
■思考問題
1. 你認為米線店如何迎合港人的口味?
2. 為何來自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都匯聚香港?
文:王寶熒、鄭秀賢
圖:王寶熒、鄭秀賢、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