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世界自然遺產(World Natural Heritage)涵蓋不少國家公園、天然保育區、森林、珊瑚礁、島嶼和海岸等──見證地質演變、動植物進化過程,是人類寶貴的資源。「世界自然遺產」還是一個榮譽標籤,美景悅目,旅遊經濟收益也甚是可觀。不過,人類活動增加兼氣候暖化等,部分自然遺產亦陷入「瀕危」。
「自然遺產」定義
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1972年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自然遺產」指:
1.從審美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由物質和生物結構組成的自然面貌
2.從科學或保育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為受威脅的動物和植物生境區
3.從科學、保育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分的自然區域
◆世界自然遺產最多的首8個國家
*括號為自然遺產總數
澳洲(12)
例子:大堡礁(圖)、昆士蘭濕熱帶地區、西澳洲鯊魚灣
美國(12)
例子:黃石國家公園(圖)、大峽谷國家公園、冰川灣
中國(11)
例子:四川九寨溝(圖)、新疆天山、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加拿大(10)
例子:喬金斯化石斷崖、迷斯塔肯角(圖)、艾伯塔省恐龍公園
俄羅斯(10)
例子:貝加爾湖(圖)、西高加索山、勘察加火山
巴西(7)
例子:亞馬遜河中心綜合保護區(圖)、伊瓜蘇國家公園、大西洋沿岸熱帶雨林保護區
印度(7)
例子:大喜馬拉雅山脈國家公園保護區(圖)、馬納斯野生動植物保護區、西高止山脈
墨西哥(6)
例子:埃爾比斯開諾鯨魚禁漁區(圖)、Monarch Butterfly Biosphere Reserve、雷維利亞希赫多群島
◆保護自然遺產有何重要?
2/3
世界自然遺產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負責評選。WWF(世界自然基金會)指出,2/3自然遺產都是地球重要的水源;其中約一半有助防災減災,如森林內的樹木根部抓緊泥土,有助減少山泥傾瀉。WWF有研究估計全球有1000萬人依賴所在地的世界自然遺產生存,包括提供食物、水、住所和藥物。IUCN世界遺產項目負責人Tim Badman直言,世界自然遺產在維護人類福祉上扮演重要角色,也是可持續發展的明燈(beac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人類必須加強保育。
>90%
IUCN 2014年一份題為The Benefits of Natural World Heritage的報告指出,全球超過90%世界自然遺產為當地帶來旅遊收入,並創造就業機會。但報告同時指出,相關裨益會隨景觀改變和過度開發資源而下降。
「世界遺產」有助提升一地的知名度,同時帶來龐大社會和經濟收益。這也是中國各地政府熱中於申請世界遺產的一大原因。以1992年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的九寨溝景區為例,四川阿壩州旅發委指出2016年遊客約500萬人次,門票收入約8億元人民幣。但當地旅遊旺季人滿為患也為人詬病,不利可持續發展。
◆自然遺產面對的威脅
威脅×全球暖化
早於10年前,聯合國已意識到全球氣候變化除了影響人的生活,亦影響古蹟及自然景觀。2007年發表的「氣候變遷與世界遺產案例研究」指出,氣溫上升、冰川融化、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減少等成因,對歷史建築物及自然遺產有影響。若溫度上升,海洋持續變酸,深海珊瑚會死亡。2016年11月,澳洲卓越珊瑚礁研究中心發表報告,發現澳洲大堡礁(The Great Barrier Reef)北部有接近七成珊瑚死亡。
2016年聯合國氣候峰會亦有探討氣候變化對自然遺產的影響,認為氣候變化已成為「最大的威脅之一」,例如氣候變暖令大範圍的珊瑚白化,繼而影響數千種魚類和其他生物的生境。而非洲最高峰、位於坦桑尼亞的乞力馬扎羅山(Kilimanjaro)的冰川受暖化和人類活動影響,面積縮小,UNESCO 2015年警告若按照冰川每年消融50厘米的速度,該山的冰原可能在15年內消失。
威脅×人類活動
2016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總監Roberto Troya說:「保育環境不會損害經濟發展機遇,反而令人類可以在這些不可取締的資產上可持續發展。」WWF發表的報告(涵蓋197個自然與32個綜合世界遺產)警告,該229個「世遺」中有114個,即近半遭人類工業活動威脅,相關威脅來自:
?採礦:42處(如印尼蘇門答臘熱帶雨林)
?開採石油與天然氣:40處(如中國四川大熊貓保育區)
?建堤壩或非永續水資源應用:28處(如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
?非法伐木:28處(如秘魯馬丘比丘)
?築路建鐵道:20處(如巴西大西洋東南森林保護區)
?過度捕魚情G嚴重:2處(如印度孫德爾本斯國家公園)
各國能否獨自面對氣候變化對本國自然遺產侵害的危機,或在多大程度上願意付出資源保育,是自然遺產存亡的關鍵討論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