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城市規劃目的是通過引導和管制土地的發展和用途,塑造優質生活和工作環境,推動經濟發展,並促進社區的福祉。城市規劃不單關乎土地怎樣用,亦涉及利益分配與政治角力。可持續發展是近年世界城規的主流理念,土地運用力求平衡住屋、工商業、運輸、康樂、自然保育、文物保護和其他社區設施等需求。
■今日香港
各城規組織的主要工作
?發展局:負責規劃土地用途、建築物和市區重建的政策事宜
?規劃署:按發展局的政策指令,制訂和監管土地用途,對違例的土地用途採取行動
?城規會:負責法定規劃,監察法定圖則草圖的擬備工作
香港土地發展概G
香港土地總面積約1106平方公里,當中約268平方公里或約24%為已建設地區。加上已規劃發展及正進行規劃研究的地區,共有311平方公里或佔總面積約28%,當中市區發展密度非常高。
香港約有443平方公里或約40%土地已根據《郊野公園條例》,被劃為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現時受保護及保育的地區(包括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自然保育區」、「海岸保護區」、「濕地保育區」及拉姆薩爾濕地等)有540平方公里。而就地勢而言,本港大約一半土地為坡度超過20度的山體,有約20%的土地坡度甚至達30度或以上,發展需要較高的建築成本。
香港規劃遠景:《香港2030+》
發展局2016年10月公布《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展開為期半年的公眾諮詢。發展局長陳茂波表示,報告為香港的長遠規劃提供框架,目的是將香港發展為具競爭力、可持續發展及宜居的都市。報告推斷本港2040年後的新增土地需求超過4800公頃,即使已落實的發展項目在2030年代中期順利提供約3600公頃土地,仍欠1200公頃土地,包括約200公頃房屋用地、300公頃經濟用地及700公頃「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與休憩用地。
是次報告研究重點包括1個都會商業核心圈、2個策略增長區以及3條發展軸。
?1個商業核心圈:繼中環、尖沙嘴、九龍東以外,擬議東大嶼都會為第三個核心商業區,作智慧型金融及工商業支援服務樞紐
?2個策略增長區:(1)東大嶼都會,用填海及運輸網絡連繫港島及大嶼山;(2)新界北,運用棕地和荒置農田,在坪輋、打鼓嶺等地建設新市鎮,並在新田和文錦渡發展現代工業
?3個發展軸心:(1)西部經濟走廊:利用運輸基建,促進洪水橋、屯門、元朗南等地發展;(2)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加強在將軍澳、落馬洲河套區等地的知識及科技發展設施以及(3)北部經濟帶:發展科研、現代物流及其他新興產業,創造就業
■今日香港×能源科技與環境
土地發展vs.環境保護
香港地少人多,住房不足、居住環境擠迫成為城市規劃中最嚴峻的問題。但開發和保育往往存矛盾,政府希望覓地建屋,保育人士及團體則認為不應犧牲環境。近年最大的土地爭議之一就是橫洲發展項目。
橫洲棕地爭議
政府2012年研究於橫洲約34公頃地興建約17,000個公屋單位,原包括位於北面的棕地和南面的綠化帶。在規劃範圍內一片棕地經營停車場的屏山鄉事委員會主席曾樹和,曾表明反對該處建公屋。2014年政府修訂方案,「現階段」只發展南面約5.6公頃綠化帶,改劃為住宅用途後可建單位縮水至4000個,引起公眾不滿和質疑港府向鄉紳「跪低」。事件曝光後港府解釋,由於清理北面的寮屋、棕地作業等工作需時,故將項目分成三期發展。政府正就二、三期發展做技術研究,預計需時兩年。發展商「新世界」和元朗駕駛學院都申請改劃附近綠化帶做其他用途,連同公屋項目用地,若計劃全部落實,橫洲綠化帶將有三成面積受影響。
農業發展
市民近年對農業觀感有所轉變,不少人假日會體驗「農耕樂」。港府在2016年《施政報告》公布推行新農業政策,包括設立農業園試用新的耕作方法、探討設定「農業優先區」的可行性等。規劃署的《環境保護及自然保育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出,為配合農業園的發展,政府會探討可否在新界物色大片高農業價值和具潛力的農地,將之活化或保留作長遠農業用途。復耕已荒廢農地,可修復已受破壞的土地,豐富生態多樣化。古洞北和粉嶺北新發展區計劃中擬議的塱原自然生態公園,就旨在保存及善用濕耕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