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引發多種疾病
調整生活是關鍵

[2016.12.22] 發表

大便在身體裡超過一天會產生多種毒素,長期排便不暢會誘發多種疾病。美國近日又有一項新研究顯示,飽受便秘困擾的人,容易發生腎臟病甚至腎衰竭,呼籲人們關注腸道健康。

影響生活品質

便秘的人,經常有腹脹、老放屁、肚子不舒服的感覺,在廁所蹲了好久卻怎麼都解不出來。嚴重的甚至得借助手法、灌腸輔助排便。長此以往,不僅要承受身體上的痛苦,還增加了緊張、焦慮的心理負擔。

腸道受累

腸道主要負責體內的髒活累活,一旦發生堵塞,大便長期滯留腸道內,其中的毒素會持續刺激腸粘膜,容易引發各種肛腸疾病。

誘發其他不適或疾病

由於體內的代謝廢物和毒素會被再次吸收,長期便秘還會出現皮膚痤瘡、口臭、肥胖、精神萎靡等問題,嚴重時甚至會誘發大腸癌、直腸癌。需要提醒的是,很多便秘的人都有用力排便的習慣,但這對於合併高血壓、冠心病的人來說可能是致命的,因為排便時用力,血壓會比平常高,機體的耗氧量增加,容易發生心絞痛、心肌梗塞、卒中、猝死等意外。

胡亂吃藥雪上加霜

對慢性便秘患者來說,煩惱和痛苦就像粘在手上的牛皮糖,想盡辦法也總甩不掉。為了速戰速決,就開始濫用瀉藥;還有人經常服用具有通便作用的中藥、中成藥、潤腸茶,這些「通便劑」大都含有瀉藥,如大黃、番瀉葉、蘆薈等含蒽醌類物質的成分。濫用瀉藥和「通便劑」不僅緩解不了便秘,還會雪上加霜,發展成頑固性、難治性便秘,進而誘發結腸黑變病、結腸息肉等,增加癌變風險。

不良生活方式誘發便秘

姚樹坤認為,便秘患病率呈上升趨勢,與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密不可分。「比如我前面提到的黏膩型便秘就是近年才出現的,它與飲食過於高蛋白、高脂肪化,缺少纖維素,以及缺少鍛煉有關。」

飲食結構改變

隨著生活條件改善,飲食結構發生改變,高蛋白、高脂肪膳食(比如肉、蛋、奶等)、辛辣刺激(比如辣椒、胡椒、芥末等)、熏烤油炸食物、幹炒食物(比如炒花生、炒瓜子、炒乾果等)攝入增加,讓胃腸不堪重負,造成便秘。當然,並不是說只要一吃上述食物就會便秘,主要取決於吃的量、頻率和持續時間。另外,膳食過於精細、缺少纖維素以及飲水過少也是便秘誘因。

長期精神緊張

現代生活緊隨發展的節奏,一天比一天過得快,工作越幹越多,難度也越來越大,人們被裹挾在緊張運轉的社會機器中,精神壓力很大。而長期處於這種疲勞狀態,使得交感神經興奮,抑制了胃腸道蠕動,造成腸道傳輸緩慢,久而久之導致便秘。

運動和體力活動過少

現代人長期久坐,缺乏適量運動,胃腸少了外來刺激,蠕動功能相應就會減弱,時間長了便秘也就跟著來了。

調整生活是治療的根本

便秘難解決,往往是因為患者沒有從根本上調節生活,只是自覺做得還不錯,實際上措施流于表面,難以觸及根本。要想從根本解決這個「老大難」的問題,調整飲食和生活方式是關鍵。

飲食療法是根基

1.以五穀雜糧為主,多吃粗糧,如糙米、全麥、玉米、紅薯等。

2.喝一些養生粥,小米最好,可以加紅薯、山藥,黏膩型便秘可加薏米,容易上火的人可加紅小豆。

3.注意「二多二限四禁忌」原則:多吃蔬菜、水果;限量吃肉類、禽蛋類等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忌辛辣、幹炒、油炸、燒烤的食物。姚樹坤特別提醒,飲食調節應長期堅持,因為便秘緩解後,如果又恢復到原來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還會再復發。

養成自己的排便習慣

每天定時排便,久了會形成條件反射,到了時間就會產生便意,胃腸道也會出現推進性的蠕動。推薦一個排便流程供大家學習:排便前可進行5~10分鐘的「深慢呼吸鍛煉」,把呼吸調整到每分鐘10~12次,最好是腹式呼吸,這樣做能促進胃腸蠕動。同時,排便過程中要張口深慢呼吸,利於肛門放鬆。

更多健康醫事
引起口氣不清新的原因有很多,除了酒精外,張嘴睡覺、抽煙、喝咖啡,以及在運動中沒有適當補充水分也會引起口臭。腸道疾病也是導致口臭的一大原因,胃... 詳情
明C.傅貼士:嬰幼兒斜頸症 (Pediatric Torticollis)
嬰幼兒斜頸症 (Pediatric Torticollis) 泛指嬰幼兒慣性地將頭顱傾側向一邊,並同時將頭顱旋轉向另一邊 (圖示)。這種姿勢...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6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