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內地古蹟文物保護亟待關注,刻有盛唐時期民間流行經典的四川資陽市「安岳石刻」,其所在的深山自1982年被發現後,一直未得有效保護,原來統計出的40多萬字的石刻經文,目前因為風化,30年內已消減約10萬字。由於部分石刻經文是現存佛經中的絕版,安岳縣文物局希望力爭在明年底前,將安岳石窟列進《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希望能夠盡快實現,1982年發現這堛漸菬頦g文有40多萬字,風化後,現在能看清的估計只有30多萬字。」文管員吳忠富所指的石刻經文,位於資陽市八廟鄉臥佛對面的「藏經洞」,該處約800米長的懸崖峭壁上開鑿有55個藏經龕窟,其中《檀三藏經》是現存佛經中的絕版,但面臨風化,至今尚無有效防治措施。 安岳第一任文管所所長唐承義指出,1982年時,文管所發現保存完好的15窟,佛經刻字面積152平方米,清晰可辨的共20多部70多卷40多萬字,收藏了盛唐時期民間最流行的所有經典,當中包括《檀三藏經》。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胡文和統計發現,石刻上的《檀三藏經》是內地現存佛經中的絕版。 唐承義介紹,臥佛院石經的刊刻年代屬於盛唐,刻石上有「唐開元十五年(公元728年)二月刻」的字樣,還有「唐開元十七年」、「唐開元二十一年」等題記,可看出刻經是個巨大而又歷時較長的工程。 「奇怪的是,經文中出現了4個現代才有的簡化字。」唐承義宣稱經文中簡化的漢字「荂v「憛v「万」「纂v,唐代應該為「無」「義」「萬」「個」。報道指出,簡化字為甚麼在唐代出現,至今未有專家作出滿意的回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