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急症室輪候時間受人關注,現時各醫院顯示病人等候時間做法不一,醫管局將於本月底起統一公布標準,統計各急症室過去3至6小時等最久病人的等候時間,每15分鐘於急症室大堂、醫管局網頁及手機應用程式(APP)更新,惟不再按分流類別顯示,有病人組織認為緊急類別的等候時間有參考價值,應分兩組別顯示。 明報記者 醫管局急症科統籌委員會科技及服務發展小組主席雷俊達醫生表示,以往各院急症室顯示病人等候時間做法不一,舉例說伊利沙伯醫院定時以人手更新上一名病人的等候時間,增加護士工作量;威爾斯醫院雖有系統可即時自動更新,但乃按下一名接受診症病人的等候時間統計,若該病人曾長時間離開急症室,該數字便未必準確;屯門醫院則有電腦系統運算急症室整體病人等候時間,但未必能反映突發的變動,亦非每間急症室有相關系統。 計算等最久一人候診時間 有見及此,雷俊達稱醫管局用了一年研發新的「急症室等候時間顯示平台」,統一候診時間計算方式,即按過去3至6小時各急症室的候診情G,顯示由登記至診症所計候診最久的病人時間,當中已排除曾長時間離開急症室的個別病人;有關系統每15分鐘更新一次,並同步顯示於各醫院的急症室大堂、醫管局網頁及手機應用程式「HA TOUCH」,若輪候時間超過8小時,則會提醒病人選擇私營醫療服務,相信新方式可減省醫護處理查詢及更新時間的行政工作。 顯示時間非實際輪候時間 不過,有關系統不再按分流類別來顯示時間,雷俊達解釋,醫管局一向有服務承諾要先處理第一至三類(即危殆至緊急)病人,次緊急及非緊急一般由同一組醫生診症,且非每間醫院也區分兩類別來顯示等候時間,故相信最長等候時間是市民最想知的資訊。 屯門及博愛醫院急症科顧問醫生劉柱良提醒,新系統的顯示時間只作參考,並非實際診症輪候時間,他強調病人未必能分辨自身病情的危急程度,故不建議病人選擇等最快的急症室,以免因交通延誤治療。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表示,新做法可讓病人求診前對輪候時間有心理準備,鼓勵病情較輕者向私營醫療求醫,但他認為緊急病人的病情或會隨時轉變,該類別的輪候時間亦有參考價值,應分緊急及非緊急兩組別顯示時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