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解碼:恐怖主義 Terrorism
【明報專訊】在個人、組織、宗教、民族和國家層面,世界愈來愈多對立衝突。部分被壓迫的人會在民族主義、政治信念或宗教信仰驅使下,產生極端思想,並採取有預謀的襲擊,以追求「公義」或引起國際社會注意。
一般而言,恐怖主義行動有以下特性:
1. 具政治目的
2. 採取該行動者並非國家組織
3. 以隨機或無預警方式對平民使用暴力,或威脅使用暴力
4. 恐怖主義團體不受國際法及國際規範約束,行為難以預測
解決跨國恐怖主義的方法,包括解決宗教矛盾、改善弱國經濟、提高各國反恐能力及推動國際情報合作等。
•近年恐怖活動例子(部分)(見表)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x全球化
年輕人為何加入恐怖組織
歐盟委員會於2015年4月指出,有5000至6000歐洲人前往敘利亞參與恐怖組織活動,且數據可能被低估。有指部分在歐美地區成長的穆斯林因為貧窮、受排擠、歧視等原因,難以融入社會,故加入ISIS。2014年梵蒂岡駐敘利亞大使澤納裡表示,年輕激進分子加入恐怖組織的陣營,並非出於意識形態信念,而是因為對民主與自由等理念一籌莫展而感挫折。他指亦因為年輕人容易受到金錢誘惑投奔ISIS。
以互聯網宣傳招募年輕人
ISIS支持者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宣傳,招募新人,包括拍攝短片、經營Twitter帳號和手機應用程式,更會發佈多種語言版本。ISIS刻意營造該組織為伊斯蘭的烏托邦,對現實不滿的年輕人或認為加入ISIS之後,生活會變得更美好。除了血腥殘暴的片段,部分短片以「軟銷」策略吸引支持者,例如發佈有孩子參與ISIS集會拿武器當玩具的照片,塑造ISIS成員深受當地兒童歡迎的形象。2015年2月,英國3名少女懷疑到敘利亞加入ISIS,據稱是因為在網上認識了ISIS成員。
美國國家反恐中心前總監Matthew Olsen表示,ISIS儼然成為新的國際伊斯蘭聖戰領導者,完備的宣傳系統令他們在年輕人中受關注。美國媒體CNN一篇報道甚至形容ISIS的影片製作極認真,像荷李活電影預告一樣。西方國家政府極力防堵ISIS招募青少年成員,頒布各種措施如停止相關Twitter帳戶、禁止宣傳影片散播等。
■全球化
文化衝突x恐怖主義
法國向來嚴格奉行政教分離,禁絕宗教進入公眾領域,因此當地宗教和文化間的衝突尤其明顯。法國是穆斯林人口最多的歐洲國家,估計約500萬人。2016年穆斯林女裝泳衣「布堅尼」(burkini)被法國官方指與伊斯蘭極端思想有關,多地禁止女士在海灘穿著,令穆斯林大感不滿。布堅尼設計師更批評法國政客強行禁制、妨礙他人自由的做法更可怕,「與塔利班無異」。後來法國法院裁定暫緩禁令,指禁令嚴重侵犯公民信仰及個人自由。
文化衝突頻生導致法國發生多宗恐怖襲擊,如2015年1月《查理週刊》總部遭武裝分子襲擊;同年11月巴黎恐襲,事後ISIS承認策動襲擊。根據法國參議院在2015年公佈的報告,至少有1430名法國人曾為伊斯蘭國效力;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國際激進與政治暴力研究中心亦公佈,法國效忠伊斯蘭國的激進分子人數超過德英兩國兩倍。
難民政策x恐襲漏洞
自由的移民政策可使一國的種族和文化更多元,是社會發展一大推動力,全球化下各國人民流動性增加,各國放寬入境審查,如免簽證待遇等。然而,極少數極端伊斯蘭分子發動恐襲,損害穆斯林形象,令歐洲多國陷入「伊斯蘭恐慌(Islamophobia)」,加上移民和難民政策引起資源分配、治安等爭議,西班牙、德國、法國等地的極右分子大力抨擊文化多元主義政策,要求政府收緊移民和難民政策。
自由市場×跨境恐襲
全球化帶來自由市場貿易,國家干預減少,恐怖分子更易擴大跨境活動,貨物與金融的自由流動有利他們獲得武器和資金,例如ISIS把石油與天然氣走私到土耳其的黑市,以獲取資金。不同恐怖組織之間的聯繫愈見頻繁,他們發展國際網絡,將活動、計劃等分散到世界各地,單一國家的法律體系難以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