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落牙,即牙齒脫落,你我皆曾經歷。牙牙學語,乳齒脫落,恆齒長出,你我就此成長,不再稚氣。直至某天,牙齒脫落,不會再生,口中留下破洞,我們不再咧嘴而笑。不要以為垂暮離你很遠,其實就在身邊。藝術公民成員俞若玫策劃的《落牙》協作藝術計劃,正以藝術提醒大家,老人與年輕人和社會,應該平起平坐,以對話打破隔膜。 與長者共處□體會為何孤單 俞若玫在土瓜灣工作多年,見到不少長者形單隻影,因此特別關注長者議題。在她眼中,長者的孤單不但因為經濟問題,更源於與社會、時代脫節;而隨年歲漸長,我們終會對此有所體會,無可避免。她於2014年創辦社群藝術組織「銀青乒乓」,以藝術建立長者與年輕人平等、雙向的對話平台,向社會展現長者的美感與創意。最近,她更策劃《落牙》計劃,由7名藝術家配對7名長者,雙方先互相瞭解,再以「落牙」為題創作,展示跨年代溝通的可能。當中有藝術家與長者共同創作,有的以作品回顧與長者的相處點滴,亦有藝術家關注長者的社會議題,開展了與長者、政府的多重對話。 長者也爭取權益□顛覆保守印象 俞若玫表示,策劃《落牙》的困難在於長者與藝術家的年齡差距,藝術家難以進入長者的生活、思想,但也有成功例子。20出頭的張亦勤(Kan),是藝術家黎健強及皓齒會團隊中的一員。Kan與瑞燕婆婆年齡縱相隔60載,卻沒有成為他們溝通的障礙,反而令他與外婆的關係得以改善。以前,Kan總認為與老人家年齡相隔很遠,因此與外婆相處不來。但與瑞燕相處過後,Kan得悉同住土瓜灣的他們都會到同一個公園、光顧同一間餐廳。他方發現自己與長者有不少共通之處,他們的距離一點也不遠。Kan亦說原以為長者都是保守的建制派,萬萬沒想到瑞燕竟活躍於爭取老人福利,不但顛覆了對長者的印象,更讓他反思跨年代溝通的可能。 3封信□以文字介入社會 與瑞燕相處中,Kan不但一洗長者保守的印象,更瞭解到長者的「落牙」之痛。現時,很多長者受脫牙、無牙困擾,但政府對此卻沒有足夠的支援,不少長者為了脫牙,清晨5時就要到公立醫院排隊,但醫療制度不保鑲牙,私營診所費用昂貴,長者只能任由口中留下空洞。黎健強及皓齒會團隊從瑞燕口中得知此事,遂去信扶貧委員會,控訴關愛基金「長者資助牙科服務」擴展計劃未能全面保障長者牙齒健康,並得到民政事務局長、2016年立法會選舉參選人黃潤達和梁耀忠(梁耀忠現為立法會議員)的回應。這3封往來信件,配上瑞燕與其他長者在公立醫院排隊脫牙的照片(見封面),就是團隊於《落牙》展覽的展品,不禁讓人反思文字介入社會的力量。 耐心觀察□打開話題 跨年代的溝通不一定順利,藝術家張煒森與長者老趙相處時就有過不少誤會,但張煒森透過耐心觀察,慢慢打開話匣子。老趙喜愛行山,張煒森的作品以老趙行山影片、山野相片、地圖組成。張煒森更把文字紀錄以夾報桿夾好,表現老趙愛讀報的一面。 文:譚舒雅 圖:譚舒雅、1a space 《語文同樂 210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