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看天下:皇都戲院擬列3級建築 專家:評級太低
【明報專訊】◆解讀
評審成員:評3級因失戲院元素
皇都戲院屹立北角64年,其拋物線狀飛拱設計為全港獨有,是戰後最古老的單幢式戲院建築。外牆的大型浮雕《蟬迷董卓》因廣告牌被拆而重見天日。皇都戲院於1997年結業,後改建為桌球會所。2016年4月,古物古蹟辦事處建議評之為3級歷史建築。有評審小組成員認為戲院雖設計獨特,但已失去戲院元素,故作此決定,社會隨即出現反對聲音,認為評級太低。古物諮詢委員會後召開公開會議,討論把北角皇都戲院的評級進一步提高,因建築物目前既無拆卸風險,亦無重建計劃,不必急於評級。
專家:應考慮歷史價值
中大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文物主任吳韻怡認為評級3級太低,指應考慮戲院的歷史價值,而非只從建築角度出發。民間團體「活現香港」創辦人陳智遠指戲院見證本港電影業光輝歲月,加上設計獨特,最少值評1級。
1950年代香港電影業興旺,璇宮戲院建於英皇道與電廠街轉角位置,1959年易名為皇都。戲院以當時美國最新型電影院為藍本設計,座位逾千。戲院除了有大型銀幕上映電影外,還有一個闊大的舞台,曾上演不少大型古典音樂演奏、歌舞表演,在1962年大會堂落成之前,皇都是重要的古典音樂表演場地。
拋物線屋頂設計獨特
皇都戲院屋頂的「外露式拋物線形桁架」(parabolic roof trusses),設計不僅全港獨有,當時報章亦形容為遠東罕見。該設計不止美觀,還可減少戲院使用阻擋觀眾視線的承托支柱,也可以減低放映室受街外聲音騷擾。吳韻怡指現時走進戲院內部,發現桌球會所只是用假天花與地台遮蓋戲院,即戲院大部分的原裝結構包括梯級形堂座地下、舞台裝置、放映室等,仍保留至今。
◆知識增益
歷史建築分3級
文物建築可分為法定古蹟和歷史建築物,前者受《古物古蹟條例》保護,限制入內挖掘、拆卸等干擾行為;後者分為3級,按評級建議保存方式,評級定義只屬行政指引,未有列入法例。
受評級的建築物古物古蹟辦事處作內部研究及評分,準則包括歷史價值、建築價值、組合價值、社會價值和地區價值、保持原貌程度及罕有程度,以評級方式及「其他評語」反映其價值。其後交由歷史學家、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規劃師學會和香港工程師學會的會員所組成的專家小組,負責就該等建築物的文物價值深入評估,再由古物諮詢委員會確定評級。
陳智遠批評歷史建築評級過程「離地」和黑箱作業,以皇都戲院為例,因到戲院看戲是「庶民生活」,這在專家眼中或不屑一顧;此外歷史建築承載集體回憶,討論建築文物評級理應是眾人之事,但現時制度由上而下,由專家為建築判別其價值,公眾亦難推翻其決定。
■相關概念
文物保育(heritage conservation)
城市發展(urban development)
社區歷史(communal history)
■延伸閱讀
1. 〈皇都戲院倡列3級建築 專家指太低 評審成員:戲院元素已失〉,《明報》,2016.04.15
2. 古物古蹟辦事處: www.amo.gov.hk
3. 古物諮詢委員會: www.aab.go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