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海鮮3類別
【明報專訊】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07年提出「環保海鮮」(sustainable seafood)概念,根據海鮮的品種、養殖方法及對生態的影響,定出紅黃綠三級制。WWF也將香港市面上70多種海鮮分為3類(括號內為產地):
1. 綠色=建議食用
來自管理完善的漁業,其捕撈或養殖方法對環境影響較小,食用的首選
例:
‧三文魚(加拿大)
‧東星斑(澳洲昆士蘭)
‧波士頓龍蝦(加拿大)
‧帶子(中國╱日本)
‧龍躉(香港室內養殖)
2. 黃色=想清楚才食
來自不環保或會變得不可持續的漁業,市場需求日益增長,可能會影響其可持續發展和海洋環境,故適合偶爾食用
例:
‧烏頭(香港)
‧三文魚(愛爾蘭╱挪威╱蘇格蘭)
‧銀鱈魚(美國)
‧龍躉(香港魚塘養殖)
3. 紅色=避免食用
來自不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漁業,無論捕撈或養殖方式均會對海洋生態造成嚴重影響,應避免食用
例:
‧藍鰭吞拿魚(全球)
‧東星斑(東南亞)
‧大眼雞(南中國海)
‧紅衫魚(南中國海)
‧龍躉(香港網箱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