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S教室:如何做好
新模式的IES報告?
【明報專訊】
今年中六同學提交的通識科獨立專題探究(IES)報告,需按「具規範的探究方法」形式撰寫,而且也新增了字數限制(若字數超出上限,在「表達與組織」一項最高只得3分)。究竟新模式下的獨立專題探究報告有何需要特別注意地方,現輯錄一些同學常提出的問題與大家分享。
1. ABCD四個部分怎樣分?
根據考評局的評核要求:(見表)
評分準則分為四個分項,分別為:
1. 題目界定和概念╱知識辨識
2. 解釋和論證
3. 表達與組織
4. 自發性
報告中的A和B部分是整個探究的規劃及方向,C和D部分則是透過不同資料作整理、分析及論證,從而得出探究結論;因此,A和B以及C和D的區分並不困難,加上報告中的A和B兩部分,教師將會一併評分,而C和D部分也是一併評分,因此,相信不會出現問題。
那麼各部分又如何再區分呢?其實同學毋需太執著,尤其是C和D部分,不同的探究題目和蒐集資料方法,或會令同學難以決定部分觀點是「判斷」、「解釋議題」還是「論證」。甚至在考評局提供的樣本中,基於不同的探究題目和探究方法,在C和D部分也有不同編排方式的例子。因此,只要把「對探究題目的解釋」與「論證」都放了在C和D部分,讓教師能一併評分就可以了。然而,按議題探求的步驟,先對所探究的議題加以解釋(例如指出爭議的地方和不同持份者的看法),才進入判斷和論證部分似乎是較合邏輯的做法。
2. B部分的「相關概念和知識」究竟要幾多?
其實沒有一致的要求,從考評局提供的高分樣本(7-9分)可見,B部分提出的概念、知識等數量差異也不少。不過,以一個歷時至少大半年、4000多字的探究議題來說,要作深入而多角度的探究,免不了需要應用到3、4個或以上的相關概念與知識。
當然,同學更要說明所提出的概念、知識等與探究問題的關係,而不是只從書籍或網上抄錄了概念的定義就了事。就如考評局樣本《探討本港中學生對遺體器官捐贈的接受程度》,提出的相關概念之一是「中國傳統觀念」,其闡釋是:「『死後留全屍』、『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珔芊A孝之始也』這些觀念下,死後捐贈器官可能被視為不孝。究竟中學生在什麼程度下受傳統觀念影響,從而對影響其器官捐贈的接受程度?」可見樣本中的相關概念不止是定義,而是進一步說明了在探究過程中將如何運用這個概念,從而做到考評局在「概念/知識辨識」評分準則上的卓越要求之一:「……解釋與該探究的相關性為何及可如何應用在該探究上」 。
3. 怎樣才能把「論證」做好?
要解答探究題目及其引伸的焦點問題,同學們會蒐集不同資料,可能是問卷數據、訪談內容或二手資料得來的觀點、分析等,也可能是實地觀察所見等。一個科學化的論證,問題的結論或答案應是分析不同角度的資料,然後歸納總結,而不是從單一資料得來。
例如在考評局的樣本《聘請家傭照顧子女對子女與父母的親子關係有否造成影響?》,在論證「子女與家傭的關係如何影響子女與父母的親子關係」時,引用了發展心理學家提出的理論作為學理資料,繼而從整理問卷所得的數據以學理作分析框架,得出結論。
報告的結論應建基於之前各項資料的分析、各種觀點的比較、各個焦點問題的小結等,綜合成探究題目的結論。有時候,可能由於同學對所定的探究題目已有強烈的前設立場,因而在結論部分跳離了原先的分析及小結,闡述了一些未經論證的個人分析及立場,這就未能做到「高水平的邏輯思維」,以及「能提供與議題及探究問題相關且具洞察力的意見/觀點,並輔以有力的論據」等評分要求了。
希望這些小點子,能協助同學順利完成IES的報告!
文:保良局李城璧中學副校長 張銳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