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事專欄:《On-call老友記》
文 麥煒和
在公立醫院,最為同事詬病是超長的工時,尤其實習醫生和駐院醫生,經常要在急症病房通宵達旦,為了表揚他們,TVB就有劇集《On-call 36小時》。醫生缺乏睡眠,工作便容易失誤,輕則斷錯症、開錯藥,重則講錯洁A得罪病人和家屬。為了減低睡眠不足對前線醫護的影響,管理層多年來也大費周章,卻一直苦無對策。以筆者的聰明才智,當然晨早已想到破解之法。
當缺乏睡眠,身體便會出現應激反應(Stress response),內分泌腺體會輸出皮質醇、腎上腺素等,令當事人感到緊張、焦慮、精神不能集中,隨時禍及病患。再者,睡眠不足亦會危害健康,甚至引致死亡,研究發現,假使禁止白老鼠睡眠,兩至三周後,小鼠便會因持續的應激反應一命嗚呼。因此,為保障醫護,我建議職安健指引應列明「最高call時」不可超過三周,換言之,On-call N小時,N的上限應設定為五零四個鐘(這麥醫生可真關照同事)。
閣下入睡後,別以為腦袋亦會關掉大掣,反之,神經細胞會趁我們睡覺進入一個特定的同步模式,從而鞏固細胞之間的連繫,令日間的經歷轉化成記憶,及將短暫記憶變成更持久的長期記憶。所以睡得好才會記性好,挨通頂溫書強記的,只會徒勞無功。
言歸正傳,我們有什麼方法減低醫生睡眠不足對臨H服務的影響?所謂文獻永遠是對的,就讓筆者以循證角度,嘗試拆解這結構性深層次問題。研究顯示,人類對睡眠的需求會隨年齡遞減,年輕人平均睡八至十小時,中年後六至八小時便已足夠,再者,缺乏睡眠產生的應激反應、記憶損耗等,中年人只需補睡一晚便能恢復過來,年輕人要追回非睡上三兩晚不可──在生理學上,要八九十後負責當夜更原來是本末倒置的,我建議管理層應善用中年人的生理優勢,將老一輩的醫生調配前線,取代不宜熬夜的年輕醫生(利申:筆者也是老餅一名),及TVB起用修哥、羅蘭姐跟一眾甘草,開拍《On-call老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