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學通識科學生須完成獨立專題探究,有教師指學生喜歡選擇流行文化為研究主題,但缺乏研究方法,教師也不知應如何指導。浸會大學的通識獨立專題探究支援計劃第二階段,便在教材加入文化研究報告及研究材料,指導學生如何研究流行文化題目。 支援計劃去年推出,今年更新了教材及網站,項目主任、傳播系教授陳家華邀請人文及創作系首席教授陳錦榮,將一系列有關流行文化的研究,翻譯成為簡單易明的中文,收錄在教材中,並附上研究材料,例如焦點小組的訪談問題等。此外又在教材中加入文化研究常用的質化研究數據分析內容,教材會免費派發給通識教師,師生亦可上網查看相關資料,團隊將於11月舉辦講座及工作坊,培訓教師相關研究方法。 工作坊培訓教師研究方法 計劃合作伙伴、浸大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德育及公民教育兼通識教育科主任李維儉表示,不少學生出於興趣,會選擇與流行文化相關的題目做研究,但過往結果均不理想,得出的結論較老生常談,「最常見是研究歌詞,看完一大堆歌詞之後,得出的結論是香港流行曲很喜歡講戀愛」。李又指曾有學生希望比較韓劇與台灣劇的戀愛觀有何不同、從不同動漫中分析意識形態等,他坦言會與學生再商討,除擔心學生沒有時間看那麼多文本之外,教師也不諳相關研究方法,指導吃力。 陳錦榮指文化研究常用的方法包括文本分析及觀眾反應分析。他推測學生若得出「香港流行曲喜歡講戀愛」的結論,或是出於先入為主的觀念,因同一段歌詞也可有不同解讀,建議學生應仔細分析歌曲故事及反映的戀愛觀,運用編碼、歸類及統計等科學方法探究。至於比較電視劇中的戀愛觀,陳錦榮表示較易掌握的是文本分析,即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等,也可從YouTube等網站上,觀眾對電視劇的評價入手分析。 文本分析較常用 支援計劃已推出一年,李維儉表示觀察到學生有明顯進步,例如之前學生選擇焦點小組作為研究方法時,「隨機找幾個同學便做,不會思考到底要選擇什麼人」,甚至在社交網站交談幾句就當完成。 循支援計劃學習研究方法後,現時學生做法大為改善。李又指過往研究方法單一,絕大多數選擇訪問,「過往只有一兩個人選擇文本分析,而且得分不高,現時則有10多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