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小學普教中爭議持續,大專中文系用普通話授課亦受質疑。港大中文學院過去用普通話授課的課程佔兩至三成,惟今年急增至一半、即有17個課程以普通話授課,學生憂慮趨勢加劇,或致粵語中文課程「滅絕」。學生引述校方回應表示,中文學術缺乏本港人才,聘請本地講師遇困難。
明報記者 劉嘉裕
港大發言人回應,期望學生和教師均能善用以廣東話、普通話或英語等語言汲取知識,掌握中文繁體、簡體文字,均有利學習。港大從全球吸納具國際聲譽的優秀學者,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與學。
急增至44% 看齊粵語授課
據港大中文學院2016/17學年課程手冊,中國語言文學共有38個課程,當中17科以粵語授課,17科以普通話授課,各佔總數約44.7%,1科同時以粵語及普通話授課,3科以普通話及英語授課。本報再翻查近年紀錄,發現普通話授課的數目維持於兩至三成(見表),本年急增至四成半。
本地學者「轉台」教念詩 學生斥反智
普通話授課比例急增,以廣東話為母語的本港學生首當其衝。修讀該學科四年級的黎同學曾因報讀的「歷代詩」課以普通話教授,令她對古詩失去興趣,「粵語有『入聲』,念詩會較鏗鏘,令人更投入」。
資料顯示,該課程導師為本地學者,但課程訂明以普通話授課。黎同學質疑以粵語為母語的導師,因課程規限要以普通話授課,會影響教學成果,「此舉十分反智,教師在解釋古詩時用普通話,至講解音韻、音律時卻『轉台』用廣東話,根本是本末倒置」。
港大學生會文學院學生會連同較早前簡體字筆記(見另稿)事件一併向校方反映。胡引述校方回應,稱甚少本地學者研究中國文學,故難以聘請本地講師,同時院方沒就教學語言設定相關比例。胡對校方回應非常失望,她憂慮情G持續加劇,屆時以粵語授課課程愈來愈少,甚至會從課程中消失以至「滅絕」,大大影響本地學生學習成果。
學者:粵語助投入古詩情感
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湯浩堅表示,用教師母語授課是本港中文學系的傳統,相信現時本港學生自小學起接受普通話教育,用普通話或粵語授課分別不大,「但唐宋詩詞等古代漢語則有商榷」。湯續說,學習古詩詞茩咩u誦,以粵語學習有助學生投入詩中情感,湯同時強調音韻、音律只是學習古詩詞其中一個範疇。
湯又表示,現時較少中文系畢業生投身學術研究,「中文畢業生出路愈見多元化,如補習名師等,較學術發展更吸引」,加上現時本港大專研究所競爭激烈,令不少畢業生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