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份醫療研究顯示華裔和南亞裔人群比其他族群有着更加嚴重的心理疾病問題,有80%華裔病患者拒絕接受治療。
這份由臨牀診療評估科學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Clinical Evaluative Sciences﹐ICES)首席調查員、科學家趙醫生(Dr. Maria Chiu)說﹕「我們發現﹐比較其他族裔﹐華裔和南亞裔的心理疾病患者接受住院治療的比例低於平均住院率﹐這兩個族裔的患者都羞於治療。」
總部設於多市的癖癮及精神健康中心(CAMH)心理治療師和研究員、及ICES心理健康和戒癮研究項目的首席科學家Dr. Paul Kurdyak指出﹕「心理疾病拖延治療時間愈長﹐未來治療康復愈困難。當我們在病人早期階段制定治療計劃和選擇治療方法時﹐應該特別考慮到病人的少數租裔背景和文化特點。」
這份發表在本月《臨牀精神病治療》(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雜誌上﹐由ICES和戒癮及心理健康中心(The Centre for Addiction and Mental Health ﹐CAMH)做的調查研究﹐是基於安省心理健康報告系統(Ontario Mental Health Reporting System database)的統計數據﹐錄取了2006至2014年間13.3萬名有關心理疾病患者的病案進行分析研究﹐其中包括2582名華裔病患和2452名南亞裔病患。
這份醫療研究通過分析非自願接受(involuntary addmissions)、攻擊性行為(aggressive behaviors)以及精神症狀發生的次數和頻率等4項測量指標得出結論﹕作為加國最大的兩個少數族裔群體華裔和南亞裔人口中有着更加嚴重的心理疾病問題。趙醫生續說﹕「像非自願接受(involuntary addmissions)情況在少數族疑群體中十分普通﹐華裔有80%病患和南亞裔有31%病患都拒絕接受醫院治療。」
趙醫生分析﹐華裔和南亞裔傳統的「羞恥感」(stigma)和「家族觀念」(family dynamics)是導致患者拒絕醫院治療的重要原因﹐「亞洲人有強烈的家庭觀念﹐他們認為患上心理疾病是一種羞恥﹐難於見人﹐所以往往選擇在家庭範圍內解決。因此﹐減少病患的羞恥感和小心應付他們的文化敏感性﹐有助於促進治療。」另一個阻礙心理疾病患者接受醫院治療的是語言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