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950年代的香港,不少貧困農民買不起耕牛,要徒手耕田或租牛翻土。1952年至1970年間,嘉道理農業輔助會派發了3358隻牛,協助農民擴大耕作範圍及提高產量,並設「寡婦計劃」派母豬及牛,幫寡婦自力更生。
據嘉道理農場資料記載,1958至59年間全港有約1.38萬隻牛,主要用作犁地耕作及運送飼料,因中國人不好飲牛奶,故沒有農民飼養乳牛。貧農買不起牛隻,往往用手耙泥翻土,或租用耕畜,有能力的就申請嘉道理農貸基金貸款購買牲畜。輔助會因此提供耕畜,幫農民提高生產力,亦可當副業,母牛生的小牛也可出售賺錢。輔助會沒有養牛設施,通常買到牛隻便會直接派發,為確保牛的品質,經獸醫檢查後才會購買。
二戰期間,不少婦女成為寡婦,只能從事割草等雜役過活。資料顯示,輔助會在1956至1957年間調查,發現新界有9000名寡婦需要援助,遂開展「寡婦計劃(Widow's Plan),贈送母豬及助建豬舍,有耕地但無耕畜的則獲分配耕牛。
在傳統的農業社會,擁有耕牛者地位較高,援助計劃不止提高了寡婦收入,還增加了她們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