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新師英文授課 挨轟捨本逐末
【明報專訊】面對國際化浪潮,政治大學決議下學年度新聘教師,每學年需開設2門英語授課課程,對此,政大多位教授批評,此規定變相加重老師的教學負擔、限制教學自由,台灣高教為了巴結外國學生,拚命開授英語課程,把國際化視為英語化,弱化學生的國際視野。
政大人事室1月20日發出的公文指出,去年12月23日政大第57次人才會議決議:新進教師每學期需授ETC(English Taught Course)課程,各院應與國合處規劃ETC課程數,並由教務處協助提供英語授課課程科目數。由於一年有2個學期,新進教師須授2門課程。
規定每學年開2門課
對於這個新規定,政大主祕王文傑表示,因應國際化的需要,政大校方的確高度期待新進教師都具備英語教學能力,但他沒有參與會議,並不清楚會議內容。
政大法律學院副教授陳志輝表示,這項決議限制教師的教學自由和學術自由,若要求留學英語系國家的老師開授英語授課課程還算合理,但是若留學德國、以德文撰寫博士論文的學者也須符合此規定,「這就是國際大笑話了。」
政大社會系副教授黃厚銘認為,此規定全面適用於政大所有科系的新進教師,而非只針對政大某些國際學程師資,未考慮到中文系、台史所等這類型系所恐不適合外語授課的問題。
非英語系教師怎麼辦
黃厚銘分析說,對新進教師而言,不但有限期升等壓力,半數課程還需以英語授課,加重老師負擔,「沒有愉快的教師,就不會有好的教學和研究品質。」
另外,在政大課程精實方案下,多開設了英語課程,也變相大幅減少同學選課的空間,況且英語課程選修同學一定不多,其他老師的課程就必須消化這些修課人數的壓力。
不僅如此,學生的學習成效也不如預期,政大陳同學說,曾上過政治學的英語授課課程,理論連中文都不一定讀的懂,更何況是英語,而且老師時常發音不標準、表達能力不好,連聽課都需要用猜的,根本無法好好體會,學習成果事倍功半。
學生學習恐事倍功半
台大副校長陳良基直言,「這個規定滿奇怪的」。台大、清大、台師大等國立大學目前都未訂定新聘教師需開設英語授課課程的相關規定,大多以開一門英文授課可折抵總學分數,或是可額外獲得補助等方式,鼓勵老師多開設英語課程。
但政大此項規定並非史無前例,台師大7年前曾實施此制度近2年就喊停,台師大副校長吳正己坦言,全英文授課的必要性不足,反而造成專業課程教不好、學生學不好的情形,為了英語授課反讓學生學習品質受損,簡直是捨本逐末。
吳正己表示,國際化是目的,英文授課只是手段,若是電腦或是台文課還要用英語授課,就沒有任何意義,他強調,在雙語化的同時,不能犧牲專業課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