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日教育局就中國語文學習領域的課程檢討,引起了「普教中」應否繼續作為長遠教育目標的爭議,而同學採取了全面認同的立場,並從政治、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分析,角度豐富,值得欣賞。不過,「普教中」在以上提及的範圍也會帶來負面的影響,現為同學加以補充,並希望同學可再深思。
普通話雖改善中文寫作 未助港生傳情達意
香港是語言高度單一的城市,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全港約九成人口以廣州話為第一慣用語言。因此,如果推行普通話教學,即是要求大部分學生以第二語言學習。首先,同學認為以普通話學習中文,能提高學生的中文寫作能力。然而,語文教育學者卻提出,語文水平要從多方面衡量,就以同學指出的寫作能力為例子,當香港學生以普通話這種口語和書面語一致的第二語言學習中文時,在寫作時詞彙及語法的準確度有所改善,但在其他的重要寫作因素,例如創意、命題、佈局等,並未有明顯的幫助,甚至反過來由於學習中文時用上學生不熟悉的普通話,因而影響了課堂上的傳意溝通,也會減低學習興趣。結果是學生為免犯錯而傾向模仿範式,失卻了活潑的創意。
再者,中文科除關乎語言文字的學習,也包括品德情意、中華文化傳承等的教學目標。使用非母語上課,將妨礙師生的深層次討論交流,價值觀和態度的建立也就無從談起了。
強推招反感 不利中港融合
至於政治方面,香港作為中國一部分,香港人無可避免需要應用普通話;但在一國兩制下,繼續以粵語作為香港的母語,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加上香港近日本土意識熾熱,對中國官方和民間的介入與干預愈見反感,假若今天政府突然高舉「推普通話、貶抑粵語」的政策,只會招來青少年更強烈的抗拒,愈發不利中港融合。
其實一直以來,香港中小學的教學團隊都以百花齊放、專業自主的方式推行中文教學,在新移民較多的學校、或是在學生與家長均積極接受的條件下,普教中自然水到渠成。若學校選擇中文科以粵語教學,從而加強各種學習成效,而普通話則作為溝通語言來學習的話,學生同樣受惠,實在毋須一刀切要求學校統一用非香港日常語言來學中文。
在中國,連上海人也爭取多使用上海話,如果香港反而自我閹割了文化底蘊豐富的粵語,實在是開多元文化的倒車!
文﹕保良局李城璧中學通識科主任 張銳輝
■徵稿
歡迎同學就時事新聞、社會現象等發表意見,篇幅限600至1000字,請電郵至living@mingpao.com。來稿請附姓名、學校名、年級及郵寄地址,主旨註明「《通通識》學生投稿」,一經刊出可獲100元書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