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廣東人用「煲」煲飯、用「煲」煲水、用「煲」煲藥,飯煲、水煲、藥煲的「煲」字,源自哪堙H
1.鑊、釜、鍋
唐朝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江淮有一名王生,善於替人解夢。商人張瞻經商在外,回家前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在臼中煮飯。張瞻向王生請教,王生說:「你回家見不茤d子了,臼中炊,就是『無釜』的意思。」「釜」是古代煮飯的器具,「臼」是舂米的器具,用臼煮飯,就是無釜可用。「釜」、「婦」諧音,「無釜」即「無婦」,這個夢暗示張瞻的妻子沒了。張瞻趕回家中,妻子果然已經去世好幾個月。後人遂用「炊臼」、「臼中無釜」來比喻喪妻。「煲」的本字,就是故事中那個「釜」。
「釜」也寫作「d」,兩字都是形聲字。「d」字右邊是聲符「甫」,「釜」的上面是聲符「父」,古時「甫」、「父」同聲。「d」字左邊是形符「鬲」,古代用「鼎」煮東西,「鼎」有兩耳三足,「鬲」是鼎的一種,也有三足,足下可以生火。後來有了灶,就不需要那三隻腳了,沒有腳的鼎稱為「鑊」,「釜」是「鑊」的一種。秦人稱土釜為「(圖文)」,俗字寫作「鍋」,這個字用到現在,「鍋」是「釜」的一種。銅釜、鐵釜都是金屬鍋,所以「釜」字下是形符「金」,「金」上面兩筆和「父」的下面兩筆重疊在一起。
2.煲本字是釜
今天粵語「釜」音fu2,「煲」音bou1,聽起來並不一樣。清代學者錢大昕指出,凡是今天讀輕唇音(f)的字,上古時期皆讀重唇音(b、p)。所以,「釜」字古代的聲母不是「f」,而是「b」、「p」之類。千多年來,粵語保留了上古時期bou這個音,卻不知道這個字就是「釜」。為遷就今天的讀音,民間另造一個新的形聲字——「煲」。
「煲」是名詞,也作動詞用,「煲湯」、「煲飯」都用這個「煲」。有學者認為動詞「煲」的本字應當是「缹」。然而古代「缹」似乎是「蒸」的意思,和今天粵菜的「煲」不盡相同。宋代陸游有這麼兩句詩:「披衣起坐清羸甚,想像雲堂缹粥香」,台灣《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說詩中的「缹粥」就是「煮粥」,這種解釋也不對。陸游自己在詩中說了,「缹粥」是一種菜粥。他還有一句詩:「未論索餅與饡飯,最愛紅糟並缹粥」,「缹粥」和「索餅」、「饡飯」、「紅糟」並舉,四種都是食物,可見「缹粥」不是煮食動作。
「釜」是名詞,也可以作動詞,即以釜煮物。古書中名詞作動詞時,往往讀去聲。民國《定海縣志》上說:「煲,保去聲。此為粵人所製俗字,謂以火煮物也。」不論名詞動詞,「煲」的本字都應該是「釜」。
圖﹕資料圖片
文:洪若震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文字學、古代文獻和古典文學,長期從事語文教育,著有《生鬼文言文 》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