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民﹕扶貧工作的低碳可能
【明報專訊】1月尾香港經歷低至3℃的嚴寒,當這個亞熱帶地方也會落下「小冰丸」的時候,可見氣候變化離我們並不遙遠。面對突如其來的寒冷天氣,連號稱國際都會的香港都手足無措,你可會想到住在落後地區的人,他們的生計甚至是生命會如何受極端氣候的影響及威脅?
2015年底舉行的巴黎氣候峰會(COP21)取得一定成績,也贏得公眾的關注,不過大家仍多以「已發展國家」的處境為本位出發思考。以香港為例,從大部分的傳媒報道只圍繞已發展國家承諾的減排方案、會投放多少資金云云,便可知一二。這些資訊雖然重要,不過其實發展中地區的氣候脆弱性遠高於已發展國家的城市。但發展中地區又是否只能單方面等待「打救」,而不能有積極角色?
陝西貧困縣試點項目 證低碳與效益並存
中國陝西省咸陽市宇家山村是貧困縣,位於一個小山上,三面環山,並在涇河上方。村落海拔高約1200米,日照時間長,年均降雨量較低。樂施會2013年於宇家山村開展「低碳式氣候變化適應與扶貧綜合發展計劃」的試點項目,強調當地居民的參與,一方面回應當地因氣候變化而衍生出的問題,在村民農業生計和生活上重新規劃。另一方面,此項目同是個低碳永續的發展示範,證明「低碳」和「效益」可以並存。
保傳統農業 推加工行業 年收入遞升
這個項目到底是如何結合扶貧和低碳元素呢?由於當地以農業為支柱產業,項目通過建立低碳式迴圈農業,提高村民農業經濟收入,同時以低碳可持續發展方式適應氣候變化引起的乾旱、極端天氣等。
項目保留當地傳統農業,並引入適合當地種植的玉米、小麥抗旱新品種,以應對氣候變化為當地農業帶來的不利影響,亦根據當地土質嘗試拓展多品種經濟作物,如增種油用牡丹、核桃、紫薯等,增加農戶收入。農業模式也維持低碳和可持續發展原則,如採用生物肥料替代傳統化肥、及安裝太陽能殺蟲燈替代化學農藥殺蟲,兩者均能減少對土壤的傷害。
除了改善當地農業,項目同時發展其他產業,如發展第二產業——在調查後決定協助村民建立「柿餅專業合作社」,構想及落實配套和完善市場開發,包括包裝設計、農產品行銷、電子商務培訓等。另外也嘗試逐步發展和引入「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等項目,並推進旅遊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可持續理念貫穿社區生活
項目實施後不到兩年,通過實行各種低碳扶貧減貧措施,當地村民的年平均收入由原來的2100元人民幣逐步增加至3500元。然而項目的收穫絕對不止於經濟收入,宇家山村遷村後,新村的規劃、建設以及營運管理過程都以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覆蓋社區生活居住、生活環境、能源使用等各個方面,同時為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自然災害、極端天氣對社區村民生活的影響,還設計出一系列災難防範和預警。項目實踐期間,一方面強調村民參與及改善社區生活環境,同時也引進新的設計和管理模式,提升當地居民的意識和技能,有利於日後發展。
以上這個宇家山村個案,在巴黎氣候峰會中被選為分享的個案之一。從這個例子可見,同步推進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低碳轉型的可能,也探索出一條在中國貧困農村地區以至世界各地,將扶貧減貧工作與農村低碳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路徑。發展中地區在氣候變化的議題上絕對可以有積極的角色,項目的成功也同時打破「要低碳一定要犧牲效益」的觀念。我們不妨多花點想像力,找出自己生活的新模式!
■知多點
氣候脆弱性(climate fragility)
氣候脆弱性是指一個系統(如農作物系統、水資源系統等等)暴露於氣候脅迫力(如高溫、乾旱等)之下失去一定系統功能的屬性(Yin et al.,2008)。暴露的程度受各種氣候災害脅迫壓力的發生頻率、程度、影響的時間以及災害的強度範圍等因素影響。脆弱性與恢復力緊密相關,所謂的「恢復力」就是系統遭受脅迫壓力(如氣候災害)下繼續維持本身結構功能的能力。
與氣候脆弱性相對的則是氣候適應能力(climate adaptability),指系統調整和減緩因氣候變化可能造成的損害,或充分利用氣候變化可能產生的有利機會之能力。氣候適應能力由很多因素決定,包括財政資源、GDP、技術發展水準、管理水平等。
文﹕樂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