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百科﹕全球化下中國的危與機
【明報專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2014年底公布數據,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近年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已經不能忽視,人民幣及中國股票市場的異動,都足以觸發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然而,中國的發展亦非毫無隱憂,由於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及內部因素影響,近年增長放緩。在全球化下,中國面對什麼機遇與挑戰?
新聞撮要
中國經濟在2015年錄得25年來首次跌穿7%的6.9%經濟增長。2016年的首兩個月,A股、人民幣又大幅波動,有評論認為中國經濟可能出現「L形」的增長。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透露2016年經濟增長目標定在6.5%至7%之間。中國GDP增速2015年逐季向下,首兩季同比增長均為7%,第三、四季同比增長分別下跌至6.9%及6.8%。中國社會科學院的2016年《經濟藍皮書》更預計,今年的增長預料續放緩至6.6%。今年1月,全國不少地方已經召開「兩會」,至少16個省份宣布調低各自經濟增長目標,其中,新疆、陝西下調幅度達2個百分點,有8個省份維持在2015年目標,只有黑龍江、吉林上調目標。
——綜合報章報道
◆全球化為中國帶來的機遇
1. 提升中國在國際的影響力
由於中國經濟實力增強,加上全球化拉近中國與各國的距離,中國亦積極投入不同範疇的世界事務之中。中國近年致力參與國際組織如聯合國的工作,例如派出維持和平部隊等等,令中國在國際舞台的影響力顯著上升。除此之外,中國為加強與世界接軌,牽頭成立有57個創始成員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又提出「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理念,增加與亞洲、歐洲、非洲的國家在經濟、文化等不同範疇上的合作。
2. 加速經濟增長
2001年中國「入世」後,可享有其他成員國給予的最惠國待遇,減低出口貨品面對如關稅及配額等的貿易限制,並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中國被形容為「世界工廠」,大量的出口令每年經濟得以快速增長。中國貨品「走出去」的同時,對外貿易使更多優質貨品進口,跨國企業進入內地市場亦帶來新的資金及生產技術,帶來競爭下變相提高中國商品的質量。
◆全球化為中國帶來的挑戰
1. 勞工權益受剝削
全球化打破國界,促進自由貿易,在世界貿易組織的管理下,貿易壁壘如對進口貨品設配額、關稅等逐漸撤銷,有利資金、商品及服務的全球流動,便利跨國企業建立全球的生產網絡。中國憑相對低廉的勞動力,吸引不少跨國企業為降低營運成本,而將生產工序外判到內地,不過有企業只重生產而忽略勞工權益,中國因而有「血汗工廠」之惡名。
2. 內地企業受衝擊
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國營企業如服務業(銀行、保險、電訊)、建造業、汽車工業一直受惠於政府的保護政策,其營運、管理、產品水平多較為落後,未能與國外企業相比。因此當中國開放市場,國外企業紛紛進駐引入外國貨品和服務,內地企業難免受到巨大的衝擊,若不提升自身競爭力及管理水平或被淘汰。而企業被淘汰,其中一個影響就是推高失業率。
3. 污染問題趨嚴重
工業生產過程會大量消耗天然資源,加上環保法規未臻完善,亦未有確切執行,有企業只顧生產而大肆破壞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污染問題。另外,由於外國處理電子廢料的成本高昂,於是有大量電子廢料從外國運抵中國棄置。
文﹕福建中學(小西灣)助理校長 李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