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有內地粵劇團體用普通話演唱粵劇《船說》,遭大力抨擊,該劇的創意策劃黄南冰說用普通話是希望讓更多人了解粵劇,尤其是年輕人和外地遊客。不少人說粵語才是粵劇的靈魂所在,但在現今社會,面對西方文化的入侵,粵劇漸成小眾,轉型推廣才是新出路。那麼,粵劇行內人又怎樣看轉型?轉型路上,是否也要毋忘初衷?
◆傳統中搞新意 延續粵劇精髓
「吾識大戲」讀來是「唔識大戲(不懂大戲)」,但從字面上解釋,吾者我也,實際有「我識大戲」之意。黎耀威(阿威)於2011年成立此戲班,集演員、編劇於一身。「吾識大戲」希望為粵劇「搞搞新意思」,吸引更多不同年齡層的觀眾,戲班名字已如此好玩,是否象徵「吾識大戲」班底想全面革新粵劇,吸引年輕觀眾?阿威否認,他認為創新必須建基傳統,有部分粵劇元素如「手眼身法步」(戲曲表現的技法)、「唱、做、念、打」是重要基石,不能「動」。「粵劇傳統有需要保留,前人創造的東西很豐富,(我們提倡的創新)就是在既有框架下求變。」
創新毋忘本
阿威認為,每個年代的藝術都會因應社會需求而改變,如以前粵劇會唱官話,但因為時代轉變,漸漸變成唱白話。在「求變」過程中,阿威堅持不能偏離傳統太多,所以他選擇在劇本題材上多作變化。劇本是一劇之本,阿威認為要吸引觀眾就必須創作出與時代銜接的故事。傳統粵劇大多隱惡揚善,當中的價值觀如一夫多妻、大團圓結局等手法,未必符合現代人口味,所以阿威一改「大團圓」做法,在劇本中嘗試融入現代觀眾的口味,刺激他們的思考。
阿威舉例,2015年,他把莎士比亞著作《哈姆雷特》改編成粵劇《王子復仇記》登上舞台,將《哈姆雷特》故事融入中國歷史背景,以此表達西方的大悲劇,非常具挑戰。阿威指出,中西方作品看似南轅北轍,但其實西方不少作品講述權力、家族情仇等主題,非常適用於粵劇,「其實最根本的,就是講述人性」。他認為歸根究柢,粵劇是講故事,只要將故事講得好,自然能吸引觀眾,加上粵劇本身有教化作用,只要重新包裝,同樣能帶出粵劇的精髓。
莎翁名著糅合中史 注入新時代文化
不少人認為粵劇老套過時、一成不變,但阿威指出,粵劇其實是不斷融入新元素的藝術,以前的的曲目甚至比現實更具實驗性、更大膽,他笑稱,當時甚至有劇目糅合中西方元素,名為《甘地會西施》。
阿威自小受母親影響,對粵劇有濃厚興趣,16歲便加入粵劇團演戲。他說,「新一代娛樂多了、時間少了」,對娛樂方式要求提高,愈來愈少人選擇花時間看粵劇;加上受歡迎的新劇目愈來愈少,令粵劇界似乎未能走出新方向。阿威與團隊致力將粵劇創新,但令他失望的是香港人不了解自己所擁有的文化:「為什麼日本人會為能劇而驕傲;意大利人會為歌劇引以自豪,但香港人不會為粵劇而驕傲,甚至不了解粵劇文化?究竟我們(粵劇)比其他人差了什麼?」他認為《帝女花》、《再世紅梅記》等都是一流的粵劇經典,粵劇本身不但有很高藝術價值,也與香港人的身分認同有關,「在外國如意大利,他們對自身文化、歷史的專注和尊重是香港人無可比擬的」。
近年,阿威積極到不同中小學推廣粵劇,以他觀察,對粵劇有興趣的學生大有人在。「吾識大戲」成立時間不長,但阿威希望以此作平台,創作更多新粵劇,讓更多人試看粵劇,從而了解屬於自己的文化,並一直將粵劇文化傳承下去。
◆「竹升妹﹂愛粵劇 踏台板盼出書推廣
要除掉粵劇固有的「老套」標籤,除了吸引年輕人買票入場,為行業輸入新血也很重要。正就讀演藝學院戲曲學院三年級、主修粵劇表演的蔡蔚珊(Mitche)是「竹升妹」,從小就讀國際學校,初中到老人院探訪表演粵劇,成為她希望做全職粵劇演員的契機。「當時我13歲,其實完全不知粵劇是什麼,但聽到老人家們喜歡看粵劇,我們便為他們籌備表演節目。父母當時替我報了一些學習粵劇的興趣班,我才對粵劇多了認識。」Mitche加入了粵劇名伶文千歲所設的青少年粵劇團,曾到世界各地巡迴演出。在港中學畢業後,Mitche到英國讀大學,畢業那年得知演藝學院新開了戲曲藝術學士(榮譽)學位課程,她二話不說便報讀,「因為我真的很有興趣」。
粵語非母語 唱念有難度
小時候在青少年粵劇團,單是模仿動作已可以,但Mitche入讀戲曲課程後,知道觀眾會要求演員有一定專業水平,每天反覆練習是必須的事。本身有體操和舞蹈底子,做功和武打等功架對Mitche而言難度不大,反而因為對廣東話的認知不深,唱和念才是真正的難關,「讀對每一個字是粵劇演員的基本要求,可是小時候在學校主要說英文和普通話,只有和父母溝通時才說廣東話,再加上我的中文能力不高,所以演起粵劇來特別困難」。Mitche說從前要在劇本上把每個字轉成英文拼音,碰上不懂的字更要特地打電話請教前輩。經過多年努力,現在Mitche腦中的中文字庫已愈來愈豐富,「我要比其他(廣東話為母語的)同學多用幾倍時間理解劇本。很多時粵劇不會直接形容一件事,例如喜歡用情景來表達心情,我便要多看書去研究」。
冀出英文書 傳揚粵劇文化
Mitche自小對中國歷史有興趣,但始終了解不深,因此也要多花時間去惡補知識。Mitche說這個過程確實辛苦,也曾多次泛起放棄的念頭,但最後決定繼續做下去。「身邊很多朋友大學畢業後都成了律師和iBanker(投資銀行家),反而我加入了粵劇這一行,他們都因為我而對粵劇多了興趣。」有時候Mitche會邀請朋友觀看她的演出,「朋友們也說粵曲很好聽,或者對色彩繽紛的戲服感興趣」。
Mitche來年便會從演藝學院畢業,加入青年粵劇團是其中一條出路。作為未來香港粵劇行業的生力軍,Mitche說只會當粵劇演員數年,「長遠而言,我倒希望利用自己的英語能力,為粵劇的推廣和保育出一分力,因為粵劇很有歷史價值,我們可以從中得知更多中國歷史,以及中國人的思想和觀念」。Mitche說,除了演出,她還希望利用行內人之便,撰寫一本介紹粵劇的英文書,將某些行內術語翻譯成英文,使更多外國人了解只屬於中國南方的獨特文化。
◆新式粵劇不能取代箇中靈魂
近年致力推廣粵劇的團體不少,演藝學院的戲曲學院是其中之一。演藝學院戲曲學院助理講師(劇本編撰——戲曲)周仕深說,現時年輕人的娛樂選擇多了,自然流失大量年輕觀眾。周說,粵劇沒有因而消失,反而是改變成為另一個模樣,滲透在香港其他流行文化之中,「例如周星馳的電影也經常應用粵劇的元素」。周仕深說現時很多年輕人缺乏接觸粵劇的機會,在推廣的時候利用這些例子,年輕人會認識到粵劇並非高不可攀。
先認識粵劇才會接受
香港在過去百多年受着歐西文化影響,近年又有日韓流行曲入侵,粵劇似乎被淹沒。但周仕深相信,要年輕人認同粵劇是香港本土文化一部分甚為重要;而且粵劇中的元素,與香港本身的文化背景和歷史也很有聯繫,即使是粵語流行曲,也曾借用很多粵劇元素,「我相信要年輕人接受粵劇,並認同是他們自身文化的一部分,必先讓他們清楚了解粵劇為何物」。現時演藝學院會定期到全港各中小學進行推廣活動,在學生年代便開始培養他們對粵劇的興趣,例如在中小學舉辦講座,又或者邀請中小學觀賞粵劇演出。
近年有不少創作人會創作更多新型的表演方式,例如英語粵劇、普通話粵劇等推廣粵劇,周仕深說這些創作其實一直存在,例如著名粵劇名伶梁醒波也曾在粵劇表演中段即興加插幾句英文,但依字行腔才是粵劇的靈魂,利用其他語言去唱只是一種模仿,「這些新表演形式或許確實能增加趣味和新鮮感,但不能取代傳統粵劇」。
■相關概念
集體回憶(collective memories)
綜合國力(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現代化(modernisation)
文化保育(cultural conservation)
想一想
1. 你認為粵劇是舊時代的產物嗎?面對新時代,它面對哪些挑戰?
2. 你認為粵劇在何等程度上能彰顯香港人的身分認同?
文:袁志敏、羽思恩
圖:羽思恩、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