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每所中小學都有駐校社工,部分更有教育心理學家、生涯規劃輔導員等專業人員看顧學生的心理成長需要。然而這些看似必然的資源對內地貧困學生,尤其對「留守兒童」來說,實在非常罕有和珍貴。針對此需求,許多滿有理想及熱愛公益的中國大學生,願意留在偏遠鄉村充當駐校社工,關懷留守兒童的心靈。以下是留守兒童和內地大學生的故事。
康縣地處山區,位置偏僻,是甘肅省有名的「窮鄉僻壤」,當中三河壩鄉更是康縣最貧困的鄉鎮。那堨瘜q不便,連最基本的醫療公共服務都欠奉,村民普遍是文盲或半文盲。最近的鄉村小學位於其中一條村莊,僅有一至三年級的教學點,四年級以上的學生就要步行近大半天到鄉中心小學上課,由於路途遙遠,適齡兒童的失學率非常高。
缺父母關愛 留守兒童需溫暖
由於留守兒童通常於學校寄宿,缺乏父母關愛,故容易感到自卑,對自己智力、外貌等方面的評價偏低,情緒容易不穩定,焦慮和抑鬱的比例明顯高於非留守兒童。此外,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態度不理想,學習成績容易下滑,厭學、翹課和輟學現象亦比較嚴重。有見及此,樂施會自2013年開始支持北京市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下稱西部陽光)於康縣的5所學校派駐每校2名社工,希望透過日常與學童的交流、「社工信箱」、家訪、周末功課輔導、集體遊戲、圖書伴讀等,撫慰一眾留守兒童的孤獨心靈,幫助他們健康愉快成長。
26歲的小泉於2013至2015年擔任兩年康縣的義務社工後,加入西部陽光成為員工,現負責樂施會的社工項目。他解釋,是因為跟孩子「日久生情,初來的時候也需要花時間與他們建立關係,讓他們信任我」。他指出在西北地區,教育部門沒有安排駐校社工到學校做輔導,教師只專責教學,孩子的心理發展缺乏支援,民間組織唯有負責彌補這個不足。小泉很愛護學生,樂施會的職員親睹他在寒冷的冬夜穿著一件短袖汗衣,為很多學生輪流剪髮。又有學生憶述當小泉的社工任務完成、離開學校時,孩子都送他坐車,又幫他拿行李,依依不捨。2015年9月,當小泉以「西部陽光人員」身分回校時,學生都雀躍不已。
大學生當社工 助改善情緒行為
另一義務社工陶靜只有23歲,於上海政法學院畢業。她表示:「我很多大學同學畢業後都找掙錢的工作,例如金融業、銀行業、政府工等,但我想從事與兒童有關的工作,希望幫助有需要的兒童。」陶靜好像同學的姐姐和母親,五年級的小蘭就常在她身上尋找「溫暖」。小蘭家貧,父母關係不好,媽媽在青海打工,離家4年;父親忙於耕種,加上是男性,不太懂得照顧及關心小蘭,對她的學習及生活不甚了解,也不知她快不快樂。因為學校離家很遠,山路崎嶇,小蘭每兩個星期才回家一次,她時常感到孤獨、寂寞,一家人唯一的合照就是小蘭證件上那張。每當小蘭掛念媽媽時,就會問陶靜借電話致電媽媽。以下是小蘭寫給媽媽的信﹕
“ 親愛的媽媽﹕
最近你還好嗎?把身體要保護好,而且你的骨頭不舒服,要注意一點,保重身體。你幹活不要太累了,掙不了錢都沒事,主要是你的身體。媽媽你辛苦了,為了我家的幸福生活,努力奮鬥吧!加油,媽媽我支持你!
女兒 王喜蘭 ”
但願政府能增撥更多資源,支持類似的社工項目,讓社會上更多善心人加入義務社工行列,讓跟小蘭相似的留守兒童能得到關愛和幫助,改善情緒和行為,變得更正面及積極。
■知多點
留守兒童相關數字
根據《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數據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佔農村兒童37.7%,佔全國兒童21.88%。與2005年全國1%抽樣調查估算資料相比,5年間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增加約242萬。當中與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佔32.67%;單獨居住的留守兒童佔所有留守兒童的3.37%,當中單獨居於農村的大約205.7萬。
單獨與父親居住的留守兒童未按規定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最高,達5.12%;而單獨與母親,或與母親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留守兒童,未按規定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均較低,分別佔3.13%和3.11%。而根據全國婦聯2013年發布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G研究報告》,留守兒童多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廣東、湖南等民工輸出大省。
文﹕樂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