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前市政局及立法局議員杜葉錫恩2015年末病逝,享年102歲。生於英國的她自1950年代來港後,與此地結下不解緣,她為本地基層爭取權益、敢於揭露殖民政府的貪污問題,多次與司徒華的「選戰」亦令人印象深刻。後期她支持《基本法》23條立法,亦反對佔領運動,因而被指立場保守。
杜葉錫恩原為傳教士,1946年與前夫結婚,兩人前往中國江西省南昌傳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兩人被驅逐,並前往香港。其後兩人因宗教議題意見不合離婚,杜葉錫恩也離開教會,並於1954年遇上教育工作者杜學魁,兩人創立慕光英文書院,為基層提供教育機會,其後結為夫婦。
從政30年 決心助基層
1950年代的香港社會資源貧乏,杜葉錫恩決心幫助基層,甚至入住黃大仙木屋區,親身了解基層所需。1960年代她步入政壇,在1963年至1995年間擔任市政局議員,並於1988年至1995年出任立法局議員。1995年她與司徒華在市政局觀塘北議席選舉上演「世紀之戰」,最終敗選失落議席;其後她參與立法局直選,與司徒華於九龍東選區再次對決,亦落敗。至1997年,杜葉錫恩獲委任為臨時立法會議員,1998年立法會選舉她未參與,從此退出政壇。
直接聯絡港督 促成廉署誕生
香港1960、70年代時貪污嚴重,杜葉錫恩曾假扮遊客到遊客區的小巴站,目睹有黑社會向小巴司機收取「保護費」,在旁的警察卻視若無睹,她隨即上前質問該名警察為何不行動。杜葉錫恩更直接到英國游說國會議員批准香港成立廉政公署,並以英國人身分,直接致電當時港督麥理浩陳情,促成廉政公署誕生。她曾表示,過去最快樂的經歷是與麥理浩共同打擊貪污,為基層市民爭取權益。
年輕一代未必認識杜葉錫恩,但對上一輩來說,杜葉錫恩是象徵公義的名人。其好友麥龍詩迪稱,過去多次陪伴她前往醫院,不少的士司機都認得她,覺得她為本地付出很多,主動不收車費。1966年天星小輪加價引發不滿,杜葉錫恩寫信向政府反對加價。她畢生致力關心基層、重視基層就業自立,她透露照顧她的兩名外傭薪酬高於法定薪酬一倍,「薪酬不止是給她們,她們還有家人要養,我想令他們可以自立」。香港大學明德學院會計學教授游紹永於慕光英文書院預科畢業,他形容杜太對自己有再生之恩,當年杜太知道他是孤兒、家中拮据後,主動安排他住在學校,並讓他兼職擔任她的翻譯,每月支薪。
堅持閱報 不時發表政論
回歸前杜葉錫恩被中國政府委任為港事顧問,雖然其後慢慢淡出政壇,但她表示自己每天仍堅持閱報,不時公開發表政論。2003年《基本法》第23條立法引發爭議,她發公開信表示支持立法;2013年,她亦反對「佔領中環」。身為英國人的她被認為是「親北京派」,她於報章訪問中回應,「可能只有一個原因,每一個國家都有權決定自己的政府,我不是中國人,但我認為應由中國人為自己命運作決定」。
另外因她認同共產主義,但「不是蘇俄那套老舊的」,她認為共產主義的意念即社會主義,給予每一個人公平機會,相信公平和公正。
◆人物檔案
杜葉錫恩(Elsie Tu)生於英國紐卡素,於貧民窟地區長大,畢業於紐卡素杜倫大學分部。她曾說年輕時喜愛做運動,「曲棍球、網球等,什麼都玩」,加上生活習慣得宜,不煙不酒,是長壽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