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倫理是人倫道德的常理、事物的條理。倫理一詞來自拉丁文Ethica,指社會上的風俗習慣、規範、慣例、典章及制度。倫理也用來說明人類行為的性質、標準、良心及其基礎。
■公共衛生×全球化
醫學倫理×道德爭議
醫學倫理包含四大原則,即自主、行善、不傷害和公義。科技和醫療技術日漸成熟,引起不少醫學倫理的爭議,例如安樂死涉及宗教、人權、個人自由等問題,正反兩方各有理據。體外受精技術(即人工受孕)也備受爭議,因為人工受孕或需用他人捐出的精子、卵子甚至胚胎,可能導致亂倫;人工受孕也衍生代母爭議,反對者擔心破壞社會家庭倫理,例如同性戀者、未婚單身男女通過科技或代母繁衍下一代;由至親(如母親、姊妹)擔任代母則構成倫理混亂。
現時不少國家立法禁止商業代母產子,如澳洲、加拿大、法國、日本等,而印度、巴拿馬等國家則合法。在印度,當代母的可觀報酬吸引年輕女性加入,令印度成為「代母之國」。
■今日香港
商業倫理×港鐵加價
商業倫理(business ethics)指企業在賺取利潤時,同時考慮業界的公平競爭、企業社會責任、員工待遇等是否合乎公義。當中也應考慮人、社區、自然環境的利益,減少損害公眾利益,並回饋社會。
港鐵是本港鐵路網的唯一經營者,社會期望港鐵肩負社會責任。不過,港鐵自2010年起每年根據「可加可減」機制加價,社會有聲音批評港鐵在擁有百億盈利下仍決定加價,是忽視社會責任,加重市民負擔。另一邊廂,港鐵加價後為減輕市民不滿,推出短期優惠,如2015年6月加價後推出「即日第二程九折優惠」至11月、贈送港鐵站商店購物現金券等。
■能源科技與環境×全球化
環境倫理×責任
環境倫理是指將人類道德觀念從人與人的關係,擴展至人與自然的關係,喚起人類承擔保護自然的責任、尊重其他物種及後代使用資源的權利。
教宗方濟各在2015年6月發表教廷歷來首份談論環保議題的通諭,指人類行為導致資源浪費及破壞環境,不論教徒或非教徒均有迫切道德責任保護地球,且應凌駕於政治與經濟利益之上。事實上,由於人類過度的經濟發展,地球的環境和生態已經受破壞;如近年為爭奪天然資源,美國、俄羅斯、丹麥、加拿大及挪威等國都宣稱擁有北極主權,以期在北極蘊藏的油氣資源分一杯d。有環團指出若人類再持續破壞北極的環境,北極熊將在100年後消失。
■現代中國×全球化
家庭倫理×同妻
家庭倫理(family ethics)是調整家庭成員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或準則,是社會倫理道德的組成部分。家庭倫理觀念隨時代轉變,在中國傳統社會,尤其強調「五倫」,即父子、夫婦、兄弟等,有嚴格的階級觀念。現代家庭倫理則包括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保護婦孺等。
隨茯國同性婚姻合法化,不少人都關注同是大國的中國的同性婚姻權利。但在內地,同性戀人是社會中隱秘的弱勢群體,也衍生「同妻」問題,即男同性戀者為掩飾性取向而娶妻。由於同妻在婚前並不知丈夫的性傾向,婚後也無正常婚姻生活,導致家庭和婚姻生活不和諧。保守估計,內地最少有1600萬名「同妻」。
有專家指出,中國尤重家庭倫理關係,大部分同妻為了維護家庭完整這些無形壓力,即使發現丈夫是同性戀者也無法離婚,並承受大量家庭暴力等壓力。
家庭倫理×改善國民質素
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家庭倫理,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個人擁有良好的品德,在家尊重長輩,社會和睦,國家發展自然向好。
近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有內地時事評論員認為,習近平「尊孔崇儒」,具深遠的政治和社會動員意義,因為中國當下的環境污染、食品安全、拐賣詐騙等不斷,道德失範,甚至可稱為「禮崩樂壞」。儒家在中國歷史上規範倫理方面都有過成功經驗,所以習近平希望能以此改善國民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