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佔領期間不少學校為學生參與佔領感擔心,教院教育政策與行政系副教授梁恩榮指出,這代學生政治意識提升,佔領後亦推崇「我要做主場」,學校對學生即使「襯鴔滮f」,亦「躑屭鴙茪腄v,故應提早培養學生公民意識,如在初中甚至小學做起,令他們具備民主人格,懂得說理及妥協、作出知情決定,而非等到政治事件爆發時才阻止他們參與。 教懂說理妥協 非鼓勵上街 梁恩榮指殖民地政府制度不見得比現時更公義,但從前社會物質條件差,市民沒餘力追逐「心中富有」,教育也是非政治化,很多人成為「政治文盲」,不懂得分析社會問題,也不知道有問題存在。今日的青年人則受很多教育,包括政治議題教育,通識科賦予學生分析能力,「如討論人大8.31決定,有些學生交了功課就算,有些則道德情懷被牽動,覺得要做一些事」。 他補充,通識或公民教育不是鼓勵學生上街,而是令他們懂得分析,再自行決定是否上街,「要令他們不上街,最容易是不教這些議題、禁制社交媒體,像北韓(朝鮮)一樣」,但他指出,這違反教育原則及《兒童權利國際公約》中兒童意見應受尊重的條文,而且禁也沒用,因社會不公、貧富懸殊等問題得不到正視,仍會激發學生上街。 他又說,佔領運動前,很多學生因與教師關係好,即使對校規等不滿都可以「吞下去」;但佔領後學生自主意識增強,難以禁制,有校長亦已明言,推動校政民主化是盡社會責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