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人膺傑青 心理學家伊波拉下救心
【明報專訊】傑出的定義並不止擁有金錢,對社會的貢獻及影響更為重要。今年獲頒傑出青年的9人中,有臨H心理學家無懼生命危險,深入西非伊波拉疫區,為當地前線醫護人員及病患者提供心理支援;亦有獨立劇團創辦人立志將劇場帶到街頭;另有小學教師以籃球運動引導迷失青年重回正軌。
睹智障小孩被鎖 立志成心理學家
獲獎的紅十字會臨H心理學家張依勵表示,對災後心理支援的興趣可追溯到讀中四時,那時她曾參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青年大使計劃,遠赴四川的村莊探訪。當時她目睹有智力障礙的小孩被父母以鐵鏈鎖起,促使她思考如何幫助人,自此立志成為臨H心理學家。她透露當年申請入讀大學時,在個人陳述(Personal statement)已寫下夢想是成為救災的臨H心理學家。
結果她的夢想在2009年達成,張依勵當年正式成為臨H心理學家,隨後足[遍佈國際,如尼泊爾及雲南等。在多次救援中,尤以去年7至8月西非之旅最驚險,她當時代表香港紅十字會,遠赴西非利比利亞伊波拉疫區,為當地患者家屬及前線救援人員提供心理支援。
她憶述抵達當地後,疫情開始爆發,國際航班相繼宣布停飛。駐利比利亞一個月,不時收到親友短訊催促她回港,雖然家人非常擔心,卻支持及認同她的工作。
西非醫護壓力大同需輔導
除了輔導當地患者家屬,她表示當地醫護人員亦面對相當大的壓力,尤其是處理屍體的人員,既要面對感染風險,部分人被家人歧視,又要面對內戰戰火,有人因此借酒消愁,故她每日都要輔導疫區的前線人員,了解他們的需要。
除西非經歷,張依勵亦曾參與香港的南丫海難、旺角花園街大火等災後輔導工作,但令她最深刻的還是馬頭圍道唐樓倒塌事件,她憶述當時陪伴一個家庭等候兒子消息,更共同面對死訊及認屍。
指香港支援落後 冀港人關心身邊人
她認為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等重要,並指現時本港的心理支援比不少發展中國家落後,感嘆窮鄉僻壤中的人互相關心,但本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疏離。她冀港人更關注身邊人的需要,及鼓勵更多年輕人加入行列,稱即使不具專業學科背景的人,亦可透過短期訓練幫助災民。
■十大傑青頒獎禮片段﹕http://code.mingpao.com?1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