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華裔媽媽在紐約產子後,拋棄中國人坐月子以改善體質的習俗,一些是因為實在無法忍受不洗澡、不下床的老規矩,一些則是無奈於非華裔婆家與社會環境。無論有無坐月子,她們均表示產後吃月子餐和休養多少是為了安心,及往後的健康著想。
1986年出生於中國的小雨(化名)是個標準的80後,五年前赴紐約工作,結識在美國出生的華裔老公,於1月生完孩子。雖然婆婆和媽媽都在美國,她幾乎沒有遵守傳統坐月子的任何規定。「我最受不了不能洗澡、刷牙的規定,我的小孩那麼乾淨,媽媽怎麼可以髒髒地抱他。」此外住在白人社區,很難買到中國食材,所以也很少喝鯽魚、豬腳湯等。
「婆婆已赴美多年,覺得麻油雞那套已經過時,反而鼓勵我多吃美國的魚肝油、維他命。」小雨表示老公是標準的ABC(美國出生華人),本是學西醫,不贊成傳統坐月子方法,偶爾見到岳母煮促進母乳分泌的湯都說,「這裡只有一點可溶性蛋白和骨頭,還不如多吃點肉」。小雨也認為產母乳和這些湯沒有關係,加上媽媽上班無法天天照顧她,坐月子期間幾乎沒喝補湯。「我當時也不忌口,冷飲、霜淇淋照樣吃,該出去辦事見朋友也會去,幾乎沒有坐月子的感覺。」
不過也有沒坐月子的華裔媽媽為自己的任性後悔。學習聲樂和設計的小劉(化名)深受西方文化薰陶,再加上嫁了位白人律師,兩年多前生第一胎後完全沒坐月子。「我當時覺得年輕一代不用跟老人一樣坐月子,剖腹產生完養了兩天傷口,之後洗澡、幹活、喝涼水什麼都做。」不久後小劉就感到不坐月子的弊端:渾身無力還關節酸痛。懷了第二胎後,她希望按中國老話「月子病,月子養」彌補錯誤,即再坐一次月子調養身體,但嫁入白人家庭的她卻有心無力。
「白人完全不懂什麼是坐月子,生完第二天醫生就要我洗澡,婆婆鼓勵我多出去呼吸新鮮空氣,連孩子都要在出生四天後就帶去醫院檢查,在中國不可想像。」小劉表示產後沒人伺候自己,要包辦家務和照顧孩子,也沒能按老規矩坐月子。
留學生小希(化名)上月剛產第一胎,媽媽特地搭機飛來紐約幫她坐月子,她表示唯一不習慣的是「口味太淡」和不能吃含咖啡因的飲料與甜食。
目前仍在攻讀博士的小希指出,很多年輕媽媽和她一樣都有事在身,沒辦法30天完全躺在家裡,不是要上班上課,就是要帶嬰兒去醫院做檢查,但「生孩子這麼辛苦,既然聽說坐月子期間多休養,以後比較不會有病痛,當然要坐才安心」。小劉也同意坐月子的好處在可充分休息,「畢竟華裔體質和白人不同,懷孕生子消耗我們很多體力,不一定要按老話完全在床上「坐」滿一個月,但產後必須休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