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大小商場林立,成為本地人與旅客假日消閒消費的好去處。近年商場的店舖與食肆多由相似的連鎖店進駐,商場若想「突圍」吸引更多人流到訪,便要搞搞新意思——在商場內舉辦一些展覽或擺放大型裝置,供遊人拍照留念,此舉漸成風潮。但這些大型裝置被駐足觀賞過後,下一站到底會往哪裏去?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視點31》曾就商場佈置物的去向作專題報道,探討一些大型佈置飾物展覽過後何去何從。節目開宗明義以「聖誕裝飾幾多留得低」為主題,記者由聖誕節時商場的佈置作為引子,帶領觀眾思考用以營造節日氣氛的商場裝飾物,它們的「生命周期」會是怎樣。
佈置物多棄於堆填區
首先談談小飾物的狀况。商場每年也會佈置聖誕樹,或掛上一些聖誕吊飾等,傳統款式並不輕易過時,明年仍可繼續使用。可是香港寸金尺土,即使商場有自己的倉庫,把聖誕掛飾收藏到明年再使用(re-use)亦未必划算,裝飾品的命運,有可能被再利用,但亦有可能被棄置而成為都巿固體廢物(municipal solid waste)。
小如聖誕樹上的擺設有可能被重複使用,至於大型的如巨形卡通人物造形公仔,幸運的會在不同商場巡迴展出,不幸運的只會在一個商場展出。巨型裝置是利用玻璃纖維倒模,以弄成堅硬的固體。而上了色的玻璃纖維,並沒有任何回收(recycle)的渠道。由於商場都希望展示獨有的塑像,最終這些你我或許曾經拍下合照的巨型裝飾,只能在堆填區(landfill)終結其短暫的生命。
減少產量或許是出路
節目亦簡單介紹不同素材自然分解需要的年期﹕木板需時2至3年,塑膠需時約100年,玻璃纖維更要用上超過100年才能分解。雖然有戲劇團體或學校有興趣接收這些裝置,改裝後作戲劇佈景之用,可惜它們的體積巨大,收藏亦非易事。
2015年的聖誕還有半年才到,不過暑期將至,商場亦會為爭奪及吸引顧客,相繼進行另一番裝飾。我們不是商場的決策人,但卻是商場的目標消費者。我們可有什麼方法改變商場決策人用裝置吸引人流的思維,從源頭減少不必要裝飾、裝置的誕生?根據環保理念的「3R」概念,再利用和回收都有其限制,減少產量(reduce)可會是個出路?
文﹕楊淑敏老師
■節目﹕《視點31.聖誕裝飾幾多留得低》
製作﹕香港電台
播出日期﹕201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