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香火堂」為博物館 羅娜夫婦珍惜華人歷史
準備將利頓原華人「香火堂」重建為博物館的羅娜(Lorna Fandrich)說,重建的構想其實已萌生了一些歲月,但由於事忙,一直未能實踐。然而,這些年來對「香火堂」以及當地華人歷史的興趣一直未有減退,而自己最近開始對退休生活作出規劃,其中最感興趣還是這個重建項目。
她預計,重建計劃將在9月初正式啟動,目前正在與建築師繪畫圖則,其後將呈交利頓村(Lytton Village)議會。
構思中,新建築的大小與結構盡量仿照前貌,包括屋頂的格式以及屋牆的高矮。室內將設有兩個房間,一個供博物館展出之用,一個供宗教祈禱誦經之用。
她說自己曾擔任過另一家博物館的會計師,深知「博物館」並非「賺錢」途徑,對自己的旅游生意,也可能有一些衍生利益,但估計十分輕微。她只希望博物館能夠自負盈虧不用蝕本,也希望可以對利頓的經濟帶來一點提振。
華人歷史學家蔡小珊對「香火堂」的重建計劃十分支持;特別是羅娜夫婦將重建後的「香火堂」不僅僅構築成一家宗教場所,而是一家博物館的構想。她指出,夫婦這一行動不僅彰顯了他們對華人歷史的珍惜,也反映出他們對加拿大族裔關係的尊重。
她說,在淘金熱早期,華商和華礦已出現在利頓及其附近區域,「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事[。他們的過去是我華裔的一頁重要歷史。」
據蔡小珊考證,早在1860年,利頓的官員便報告稱,華人礦工一批一批的到達,在各個河岸開展淘金作業。
部分淘金無果的華人開始在當地轉而經營其他業務。加拿大太平洋鐵路(CPR)的修建,引入更多華人以及華人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