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地圖﹕「拼貼」的風景——「意識流」的奇幻之旅
【明報專訊】通識教育也有「跨學科」的課題,文學能否亦有「越界」的時候呢?上個世紀開始,就有作家將心理分析與創作結合,寫出「意識流」小說。
什麼是「意識流」?
「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一詞原為心理學術語,最初出現在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心理學原理》,他認為人類的意識活動並非片段的銜接,而是以流動的姿態存在,是一種無序的拼貼。該心理學主張後來為文學創作吸納,梅爾文·弗拉德曼(Melvin Friedman)歸納了「意識流」的三種文學表現形式:
1. 內心分析:敘事者具邏輯和條理地對自己的思想感受作追溯、分析。
2. 感官印象:缺乏規則與次序的意識流動,敘事者聯想跳躍度高,具有詩化、音樂化與電影蒙太奇的特色。
3. 內心獨白:敘事者毫無顧忌地直接表露感思,與內心分析相比,邏輯性較低。*
* [美] 梅爾文.弗拉德曼:〈《意識流》導論〉,載伍蠡甫、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下卷,頁121-141。
「意識流」理論不斷發展,離開美國,在各國的文學作品中遨遊。我們將陪同其遊歷法國、愛爾蘭、英國,然後重回香港,在不同地區的文學作品中尋找「意識流」的足[,繪畫出它所見的美麗而獨特的風景。同學們也可以嘗試分析下列的選段,看看它們分別運用了什麼表現形式呢!
【法國】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
簡介:普魯斯特以回憶的形式回顧往事,追溯童年回憶、家庭生活、戀愛,以及對藝術、時空的見解。
「帶著點心屑(「小瑪德萊娜」)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顎,頓時使我混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發生了非同小可的變化。一種舒坦的快感傳遍全身,我感到超塵脫俗,卻不知出自何因。我只覺得人生一世,榮辱得失都清淡如水,背時遭劫亦無甚大礙,所謂人生短促,不過是一時幻覺;那情形好比戀愛發生的作用,它以一種可貴的精神充實了我。也許,這感覺並非來自外界,它本來就是我自己。……這顆心既是探索者,又是它應該探索的場地,而它使盡全身解數都將無濟於事。……還得創造。這顆心靈面臨著某些還不存在的東西,只有它才能使這些東西成為現實,並把它們引進光明中來。」
普魯斯特由小點心的味道聯想到心靈的功能,並且追溯當中兩種事物的關係,冷靜地描繪了思考的路徑,屬於「內心分析」的表現方式。
【愛爾蘭】喬伊斯:《尤利西斯》
簡介:喬伊斯以順時序的方式,描寫在1904年6月16日在都柏林內的16小時中主人公里歐波德的日常經歷。
「(看閱兵禮)頭一回是在拉羅什看西班牙騎兵然後從阿爾赫西拉斯方隔著海灣眺望景色太可愛啦直布羅陀的萬家燈火就像螢火蟲似的還有在十五英畝地上舉行的模擬戰穿著格子呢百褶短裙的黑警兵團步伐一致地從威爾斯親王所統帥的第十輕騎兵或槍騎兵跟前分列前進噢輕騎兵可真有氣派還有在圖蓋拉打過勝仗的都柏林兵他爹就是把一群馬賣給騎兵發的財我既然給了他那麼多他蠻可以在貝爾法斯特給我買一份精緻的禮物那座城裡有可愛的亞麻布襯衫被單還有考究的和服什麼的……」
這段文字為帕涅羅佩的內心獨白,展現了完全無序的思緒排列,喬伊斯將標點符號完全省去,充分體現了意識無間斷的流動狀態。
【英國】吳爾芙:《戴洛維夫人》
簡介:以戴洛維夫人在一戰後的英國度過的一天為主線,描寫各種生活細節,由此塑造戴洛維夫人的一生與戰後的英國社會狀G。
「聽!鐘聲隆隆響起。一開始是一個樂音聲的警告,然後是一個無法喚回的時刻,聲波的圈圈逐漸消失在空氣中。我們是如此愚蠢啊!她在越過維多利亞街的時候這樣想著。只有天曉得為什麼會有人如此愛著它,怎麼會有人如此看待它,把它建立起來、製造成圓的、滾動它、使它每一分每一米秒都是重新開始。」
克萊麗莎(戴洛維夫人少女時期的名字)受出現的感官刺激引發聯想,以視覺效果描繪聲音,猶如電影的「蒙太奇」效果,對鐘聲的形容展現了驚人的詩意。
【香港】崑南:《地的門》
簡介:在1950年代殖民香港的背景下,一個剛畢業的青年面對愛情、國族等衝擊的苦悶與不滿。
「登山電車,載著一個維多利亞的清晨,開動了。仿佛有人用力拉緊了自己,感到全身的重量向後墜落。轉眼,又以為自己在負起整部車子的重量。不禁笑了。雅菁詫異地望了我一眼,但她沒有說話。這時,車底鐵纜拉動的聲音,在耳畔特別地響,仿佛覺得是它自己的手與雅菁的手連結著。我也不說話。一個清晨的重量壓住我,整個太平山的重量壓住我。」
崑南筆下的「電車之旅」滲透茤_幻色彩,電車的重量、拉動力與「我」的壓力建立了直接的連結,是為「感官印象」的表達形式。
文:謝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