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會否加劇失業是熱門話題。牛津大學學者弗雷(Carl Frey) 及奧斯本(Michael Osborne)2013年名為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的論文,引起矚目。他們按現時人工智能及機械自動化發展趨勢,在符合成本效益下,計算美國哪些工作最有可能被電腦取代,其中餐廳廚師被電腦取代的機會率為0.96,屬高危行業;記者及特派員被電腦取代的可能性只有0.11。 他們預測大多數交通及物流職位、大部分辦公室及行政支援職位、從事生產的職位屬「電腦化高危」。最矚目的,是服務業亦很大機會被電腦化取代──而美國過去數十年的職位增長,都是在該領域。 自動化減職位多於新增工種 史上科技發展多淘汰舊工作,同時創造新工作,悲觀論者卻認為目前科技革命跟過往並不相同。美國科技作家福特(Martin Ford)在下月出版的 Rise of Robots: Technology and the Threat of a Jobless Future(中譯:《機器人時代》)亦對未來悲觀,他向本報說:「科技肯定會在未來創造一些好的職位,但相信不足以抵消摧毀了的職位」。 他以自身經驗說明﹕自1990年代在矽谷經營軟件企業,當年軟件製造仍屬勞工密集,工序可提供不同職位,如光碟製作、說明書印製及運送等,軟件製作工序20年間卻已大幅改變──軟件只是存於雲端由顧客自行下載。「換言之,你不再需製作光碟、說明書及運送人手」。 過去科技發展總可製造更高薪新職位,吸納被淘汰的工人。例如美國農業機械化後,百萬計失業農民可在工廠找到更好的工作;工廠自動化或關門後,工人便在服務業找到工作。可是福特認為,現時科技革命帶來的改變是全方位的,跟過往出現的特殊機械科技並不相同,經濟的每個層面以及各行各業都無一幸免,再沒勞工密集的行業可吸納被淘汰的工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