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有則寓言,說男生在地上拾到一個蛹,他希望看看蛹如何化成蝴蝶;蛹上方漸漸出現裂縫,蛹堛瑤厭熊L論如何掙扎也出不來。男生看見蝴蝶的苦G,自作聰明在蛹口剪了一刀,最後蝴蝶順利爬出,可是終其一生也無法展翅高飛。原來,蝴蝶必須用力掙脫蟲蛹,沒有這痛苦的過程,翅膀無法充血,便無法飛翔。當中說的正是「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揠苗助長 反令苗枯 「欲速則不達」這五字語出《論語.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當時,子夏在莒父做地方首長,曾經向孔子問政,孔子訓勉子夏,為政之首要原則,是不要過分追趕速度,亦不要盲目追趕眼前小利,必須顧全大局,才能達到目的。孔子認為,處世為人應當誠敬謹慎,切忌苟簡以求速,倘若凡事求速,最後只會落得衰敗下場。一味追求速度,忽略沉澱與省思的過程,沒有積累基礎,何以平穩前進?《孟子.公孫丑上》記載了「揠苗助長」這個經典故事:「宋人有閔(擔憂)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與其勉強改變客觀規律,倒不如靜心順應事物的發展。 捨車步行 因快得慢 「欲速則不達」的道理一直貫穿歷史之中,只是人們重蹈覆轍,遺忘反省過程。《韓非子》載有一則故事,春秋時齊景公出遊東海,其間接到相國晏嬰病危的消息,他馬上命令駕車返回,焦躁難當,後來索性搶過韁繩,親自駕車趕路;馬車走了幾百步,他又嫌車速太慢,索性跳車快步趕路,結果比原定時間晚一天才到達目的地。 徐行尚開 速進則闔 求速從來都是人的本性,但現實往往事與願違,因快而慢。古文名篇〈小港渡者〉記述作者周容與小書僮帶茪@大疊綑紮起的書趕茪J城,沿途問一名擺渡者﹕還趕得及在南門關閉前入城嗎?擺渡者只說:「徐行之,尚開也;速進,則闔。」意即慢慢行就可到達,若快行城門就會關閉。作者不相信,快步前進,最後小書僮摔了一跤,紮書繩子一斷,書散落一地,結果因忙蚞蒏恁A錯過了進城時間。 寧詳毋略 寧拙毋巧 又如南宋理學家朱熹少年時代已開始研究禪學,人到中年卻發現,年少時的學習方式只是急於求成,沒法深入探究,故中年時精心鑽研,經過一段長時間方有所成。朱熹為自己的學習經歷留下十六字真言,正好作為「欲速則不達」的最佳詮釋——「寧詳毋略,寧下毋高,寧拙毋巧,寧近毋遠」,意指寧可詳細不要簡略,寧可從基礎做起不要好高騖遠,寧可下苦功夫不要投機取巧,寧可立足眼前也不要拖到以後。 文:林溢欣(YY Lam)、謝廷樞
|
|
|